:: 中国醉梦娱乐网--国际时尚在线 » 社区论坛 » 【专区公告】

 19  1/1 1
 
小船
“华歌杯”古冶区首届中小学汉服文化知识竞赛读本
0 0 [楼主] [只看楼主]
性别:男 状态:离线 小船
头衔:站长
等级:元帅
在线:1614小时23分
经验:135398
虚拟货币:$10943789
人气:101526
发贴:13973
精华:147
金元宝:100003588
  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赛里斯国的体现,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

  与汉人一词类似,汉服中的“汉”字的词义外延亦存在着由汉朝扩大为整个民族指称的过程。如《马王堆三号墓遣册》关于“汉服”最早的记载:“简四四‘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汉服’” 中的“汉服”是指汉朝的服饰礼仪制度,即《周礼》《仪礼》《礼记》里的冠服体系;而成书于唐朝的《蛮书》的记载:“初袭汉服,后稍参诸戎风俗,迄今但朝霞缠头,其余无异”中的“汉服”指的则是汉人的服饰礼仪制度。

  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源自黄帝制冕服。定型于周朝,并通过汉朝依据四书五经形成完备的冠服体系,成为神道设教的一部分。因此后来各个华夏朝代均宗周法汉以继承汉衣冠为国家大事,于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舆服志。“黄帝、尧、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益取自乾坤”,是说上衣下裳的形制是取天意而定,是神圣的。汉服还通过华夏法系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亚洲各国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饰均具有或借鉴汉服特征。
[发表时间:2019/7/26 16:25:09] [访问:1417次]
小船
站长

 
 
中国醉梦娱乐网


0 0 [2楼] [只看作者]
性别:男 状态:离线 小船
头衔:站长
等级:元帅
在线:1614小时23分
经验:135398
虚拟货币:$10943789
人气:101526
发贴:13973
精华:147
金元宝:100003588
名称记载

关于汉服的记载数量繁多,仅列出部分:

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简牍:“简四四‘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汉服’。”  

《汉书》:“数来朝贺,乐汉衣服制度。”

《蛮书》:“裳人,本汉人也。部落在铁桥北,不知迁徙年月。初袭汉服,后稍参诸戎风俗,迄今但朝霞缠头,其余无异。”
 
《新唐书》:“汉裳蛮,本汉人部种,在铁桥。惟以朝霞缠头,余尚同汉服。”

《辽史》:“辽国自太宗入晋之后,皇帝与南班汉官用汉服;太后与北班契丹臣僚用国服,其汉服即五代、晋之遗制也。”“汉服,黄帝始制冕冠章服,後王以祀以祭以享。……会同中,太后、北面臣僚国服;皇帝、南面臣僚汉服。乾亨以后,在礼虽北面三品以上亦用汉服;重熙以后,大礼并汉服矣。” 

《东京梦华录》:“诸国使人,大辽大使顶金冠,后檐尖长,如大莲叶,服紫窄袍,金蹀躞;副使展裹金带,如汉服。”

《清稗类钞》:“金天命己酉,太宗禁民汉服,令俱秃发。” 
[发表时间:2019/7/26 16:29:03]
小船
站长

 
 
中国醉梦娱乐网


0 0 [3楼] [只看作者]
性别:男 状态:离线 小船
头衔:站长
等级:元帅
在线:1614小时23分
经验:135398
虚拟货币:$10943789
人气:101526
发贴:13973
精华:147
金元宝:100003588
历史发展

起源形成

一些古籍的观点认为,汉族(及其先民)已有独特的服装体系了。例如,《史记》认为“华夏衣裳为黄帝所制”“黄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黄帝造屋宇,制衣服,营殡葬,万民故免存亡之难。”在未有考古实物支持的年代之前,汉服最早的出现应该是殷商时期。约五千年前,中国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就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开始用织成的麻布来做衣服,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了饲蚕和丝纺,人们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备。

殷商以后,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时,服饰制度逐渐完善,并形成了以“天子冕服”为中心的章服制度 。“乗殷之辂,服周之冕”是儒家治国思想的要义。 周礼参考借鉴了夏商两代的礼乐制度。 

汉服运动

春秋战国时期,衣服的款式空前丰富,主要表现在深衣和胡服上。周代后期,由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特别是百家学说对服饰的完善有着一定的影响,诸侯国间的衣冠服饰及风俗习惯上都开始有着明显的不同,并创造了深衣。冠服制被纳入了“礼治”的范围,成了礼仪的表现形式,从此中国的衣冠服制更加详备。“古时上下通行之衣为深衣,代表时代特征的服装亦为深衣,深衣实可为古服之特征。言古服者,应先及之。何谓深衣,《礼记·深衣》孔氏正义曰:“所以称深衣者,以余服则,上衣下裳不相连,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衣。”总之,深衣之制,实为古衣之首,深衣之领袖群衣,不独在其制度形式,且上下通服,在时间上,流行最久。与深衣同时出现的还有胡服,胡服一般由短衣、长裤和靴组成,衣身紧窄,便于游牧和射猎。赵武灵王为强化本**队,在中原地区首先采取胡服作为戎装。由此,穿着胡服一时相沿成风 [21]  。除此之外,乐人有戴风兜帽的,舞人有长及数尺的袖子,猎人衣裤多为扎紧,有人还常戴鸱角帽或鹊尾冠、穿小袖长裙衣等下裳。

后世发展

秦统一中国以后,建立了各项制度,其中也包括衣冠制度。汉朝的礼仪制度由汉高祖的太常叔孙通依据夏商周三代礼仪制度所制定。西汉男女服装,仍沿袭深衣形式。蝉衣内有中衣、深衣。西汉时典型的女子深衣,有直裾和曲裾两种,裁剪已经不同于战国深衣。西汉男子深衣外衣领口詹宽至肩部,右衽直裾,前襟下垂及地,为方便活动,后襟自膝盖以下作梯形挖缺,使两侧襟成燕尾状。汉代女子劳动时喜欢上着断襦,下着长裙,敝屣上面装饰腰带长垂;汉代男子劳动时上着断襦,下着犊鼻裤,并在衣外围罩布裙,这种装束士农工商皆可穿着。

至东汉明帝,参照三代和秦的服饰制度,确立了以冠帽为区分等级主要标志的汉代冠服制度。服饰在整体上呈现凝重、典雅的风格。秦汉时期的男子,主要穿着的是一种宽衣大袖的袍服,主要分为曲裾袍和直裾袍两类,除了祭祀和朝会以外,其他场合均可穿着。汉代时期的另一个特点是实行配绶制度。汉代女子一般都将头发向后梳掠,绾成一个髻。髻式名目繁多,不可胜举。此外贵族女子头上还插步摇、花钗作装饰。奴婢则多用巾裹头。汉代女子的礼服是深衣,与战国时不同。还有穿襦裙和裤的。汉代对鞋也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影响,由魏晋的仍循秦汉旧制发展到南北朝时期各民族的相互影响、相互吸收、渐趋融合。这一时期的服饰主要以自然洒脱、清秀空疏为特点。用巾帛包头,是这个时期的主要首服。较为流行的是一种在小冠上加笼巾的“笼冠”。这个时期的汉族男子的服装主要是袖口宽大、不收衣祛约束的衫。汉族女子的发饰也颇具特点,主要是假髻的风行。魏晋时期妇女服装承袭秦汉的遗俗,在传统基础上有所改进,一般上身穿衫、袄、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为上俭下丰,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口肥大,裙为多折裥裙,裙长曳地,下摆宽松,从而达到俊俏、潇洒的效果。

唐代服饰承上启下,法服和常服同时并行。法服是传统的礼服,包括冠、冕、衣、裳等;常服又称公服,是一般性正式场合所着服饰,包括圆领袍衫、幞头、革带、长筒靴等。品色衣至唐代已形成制度。平民多着白衣。唐代女子的髻式繁复。还有在髻鬓上插金钗、犀牛梳篦的,贵族女子面部化妆成鹅黄、花钿、妆靥等。唐代女服主要为裙、衫、帔。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中唐时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较宽阔一些,其它无太大变化。

宋代服饰大体上沿袭了隋唐旧制。但由于宋朝长年处于内忧外患交并之中,加上程朱理学等因素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服饰崇尚简朴、严谨、含蓄。唐代的软脚幞头这时已经演变为了内衬木骨、外罩漆纱的幞头帽子。皇帝和达官显宦戴展脚幞头,公差、仆役等戴无脚幞头,儒生戴头巾。宋代男子服装仍以圆领袍为主,官员除祭祀朝会以外都穿袍衫,并以不同的颜色区分等级。宋代女子的发式以晚唐盛行的高髻为贵,簪插花朵已成风习。宋代的女裙较唐代窄,而且有细褶;衫多为对襟,覆在裙外。

元朝时期长衣统称为袍,其样式南北方差异不大,但材料贵贱精粗,却差距悬殊。汉族男性发式变化不多,但北方的汉族女性发式较前简化。明朝建立之初曾力图消除元朝蒙古族服制对汉服的影响,“悉命复衣冠如唐制”,但未能完全贯彻执行。至洪武二十六年才开始确定了许多服制。明朝时期棉布得到普及,普通百姓衣着材料有所改善。明代官员的主要首服沿用宋元幞头而稍有不同。普通百姓服装或长、或短、或衫、或裙,基本承袭了传统服饰样式,并且品种十分丰富。明朝时期,一般人所戴的帽,除了过去流传下来的,朱元璋又亲自制定了两种,颁行全国,士庶通用,即六合一统帽和四方平定巾。

剃发易服

清朝统治者为了达到削弱汉人的民族认同感以便于维护满州的统治,实行“剃发易服”,服汉衣冠、束发者治重罪。满族入关后,下令汉族剃发易服,“衣冠悉尊本朝制度”。顺治元年(1644年)五月,摄政和硕睿亲王谕:“各处城堡著遣人持檄招抚……有虽称归顺而不剃发者,是有狐疑观望之意,宜核地方远近,定为限期,届期至京,酌量至京,酌量加恩,如过限不至,显属抗拒,定行问罪。”此后清廷多次就剃发易服颁发谕旨。

顺治二年,清军攻下江南各省,清政府从此下令在全国推行剃头改服的制度。清政府再次颁布剃发令,要求“京城内外限旬日,直隶各省地方,自部文所到之日,亦限旬日,尽行剃发”,如果有“仍存明制,不随本朝之制度者,杀无赦。”与此配合的是强行更改汉人衣裳式样。当时由于穿汉人衣裳而被捕杀的人不计其数。江阴人民奋起抵制,坚持抗战三个月,城破,全民死战,男女老幼无一投降。嘉定民众也坚持了两个多月的斗争,受到清兵的残酷**,演成了中国历史上空前残暴的惨剧。当时中国广大地区,由于明朝末年封建统治者对农业、手工业的摧残,以及官军对农尺.起义的进剿,已经造成许多地方千里无人烟,满目疮痍的景象。随着这种残酷政策相继而来的,便是改冠易服。清廷再次用政令强制汉族军民一律改着满族服装。有些乡间农民,因不知朝廷法令,偶尔穿着明代服装进城,大多要被剥得全身精光,并且以能保全性命为幸。由此可见,改易冠服与剃发令一样,都是通过强制办法推行的。

汉族长期的抵制斗争使清政府也考虑做些让步,以稳定局势。于是提出所谓“十从十不从”,即服装上男从女不从,生从死不从,阳从阴不从,官从隶不从,老从少不从,儒从而僧道不从,倡从而优伶不从;以及仕宦从而婚姻不从,国号从而官号不从,役税从而语言文字不从。这点有限的让步,终于保留了一些汉服中的特点,但总体而言汉服仍在清朝统治者武力血腥镇压与**下逐渐消亡了。也致使了清朝两百多年的历史中,汉族男子服饰基本以满服为模式,旗袍、长衫、马褂都是以满族为主体的民族服饰的改良和发展,而非汉族传统的民族服饰。

留存复兴

汉服本身虽然清朝剃发易服等统治政策下消失了,但因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其部分元素一直没有灭绝,直到现代汉族人信仰的道教、佛教以及一些边远山民,还有国内许多少数民族都还保持着汉服的特征,现代社会的一些重要祭祀、纪念活动、民俗节日等仍能看到汉服的部分元素。21世纪初,随着中国国力的发展,人们开始审视自己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一些人通过考据汉服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复原了汉族传统服饰,同时通过恢复传统节日,恢复传统礼仪,祭祀先贤,推广传统学说,宣传传统乐器等重新宣导恢复传统汉服并身着汉服进行推广,并称之为汉服运动。
[发表时间:2019/7/26 16:34:03]
小船
站长

 
 
中国醉梦娱乐网


0 0 [4楼] [只看作者]
性别:男 状态:离线 小船
头衔:站长
等级:元帅
在线:1614小时23分
经验:135398
虚拟货币:$10943789
人气:101526
发贴:13973
精华:147
金元宝:100003588
服饰结构

基本结构

汉服采用幅宽二尺二寸(50cm左右)的布帛剪裁而成,且分为领、襟、衽、衿、裾、袖、袂、带、韨等十部分。取两幅相等长度的布,分别对折,作为前襟后裾,缝合后背中缝。前襟无衽即为直领对襟衣。若再取一幅布,裁为两幅衽,缝在左右两襟上,则为斜领右衽衣。前襟后裾的中缝称为裻,即督脉、任脉,衽在任脉右侧,故称右衽。裾的长度分为腰中,膝上,足上。根据裾的长短,汉服有三种长度∶襦 、裋、深衣。袖子与襟裾的接缝称为袼,袖口称为祛。一套完整的汉服通常有三层:小衣(内衣)、中衣、大衣。

交领右衽

汉服中左侧的衣襟与右侧的衣襟交叉于胸前的时候,就自然形成了领口的交叉,所以形象地叫做“交领”;交领的两直线像交于衣中线左右代表传统文化的对称学,显出独特的中正气韵,代表做人要不偏不倚,如果说汉服表现天人合一的话,交领即代表天圆地方中的地,地即人道,即方与正。而袖子,则是圆袂,即代表天圆地方中的天圆。这种天圆地方学在汉服上的表现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体现。

汉服的领型最典型的是“交领右衽”,就是衣领直接与衣襟相连,衣襟在胸前相交叉,左侧的衣襟压住右侧的衣襟,在外观上表现为“y”字形,形成整体服装向右倾斜的效果。衽,本义衣襟。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带,将右襟掩覆于内,称右衽,反之称左衽。这就是汉服在历代变革款式上一直保持不变的“交领右衽”传统,也和和中国历来的“以右为尊”的思想密不可分,这些特点都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

另外一种作为“交领”补充的是“直领”和“盘领”。直领就是领子从胸前直接平行垂直下来,而不在胸前交叉,有的在胸部有系带,有的则直接敞开而没有系带。这种直领的衣服,一般穿在交领汉服外面,像罩衫、半臂、褙子等日常外衣款式中经常运用。盘领是男装中比较多见的一个款式,领型为盘子状的圆形,也是右衽的,在右侧肩部有系带,在汉唐官服中采用,日常服中也有盘领款式。

褒衣广袖

汉服自古礼服褒衣博带、常服短衣宽袖。与同时期西方的服装对比,汉服在人性方面具有不可争辩的优异性。当西方人用胸甲和裙撑束缚女性身体发展时,宽大的汉服已经实现了放任身体随意舒展的特性。
汉服的袖子又称“袂”,其造型在整个世界民族服装史中都是比较独特的。袖子,其实都是圆袂,代表天圆地方中的天圆。袖宽且长是汉服中礼服袖型的一个显著特点,但是,并非所有的汉服都是这样。汉服的礼服一般是宽袖,显示出雍容大度、典雅、庄重、飘逸灵动的风采。一直以来,汉服袖子的标准样式就是圆袂收祛,先秦到汉朝所反映的实物无一例外都是如此。一直以来,除了唐以后在常服中有敞口的小袖外,汉服袖的主流依然是圆袂收祛。

“袖宽且长”是汉服礼服袖型的主要特点,但不是唯一的款式特点,汉服的小袖、短袖也比较多见。主要有这几种用法:参与日常体力劳动的庶民服装、军士将领的戎服、取其紧袖保暖的冬季服装等。有时候历史上各朝代的经济文化和审美关注不同,在袖型上也有不同的表现,比如:汉唐时期贵族礼服多用宽广大袖,宋明时期的常服褙子多用小袖。

系带隐扣

汉服中的隐扣,其实包括有扣和无扣两种情况。一般情况下,汉服是不用扣子的,即使有用扣子的,也是把扣子隐藏起来,而不显露在外面。一般就是用带子打个结来系住衣服。同时,在腰间还有大带和长带。所有的带子都是用制作衣服时的布料做成。一件衣服的带子有两对,实用性的,左侧腋下的一根带子与右衣襟的带子是一对打结相系,右侧腋下的带子与左衣襟的的带子是一对相系,将两对带子分别打结系住完成穿衣过程。

另外一种是腰间的大带和长带子,它不仅有实用性,而且有装饰性,另外还有象征性意义,象征着权力。汉服的大带与和服相比,和服的更宽。

[发表时间:2019/7/26 16:40:43]
小船
站长

 
 
中国醉梦娱乐网


0 0 [5楼] [只看作者]
性别:男 状态:离线 小船
头衔:站长
等级:元帅
在线:1614小时23分
经验:135398
虚拟货币:$10943789
人气:101526
发贴:13973
精华:147
金元宝:100003588
纹饰配

汉服包括衣裳、首服、发式、面饰、鞋履、配饰等共同组合的整体衣冠系统,浓缩了华夏文化的纺织、蜡染、夹缬、锦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锦绣中华、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美誉。

纹章布料

汉服布料自黄帝以来主要有苎麻和蚕丝两种,总称为布帛,分别由典枲、典丝执掌,另设掌葛征收做葛布的苎麻。葛布又称为夏布,是丧服、祭服以及深衣的布料。夏布中的细密者称为紵丝。夏季服葛麻纱罗、冬季以丝绵充絮,故称为冬绵夏葛、夏纱冬绉。至东汉时,海南云南开始兴起棉花的纺纱织布。布帛根据纺织工艺、经纬组织可细分为锦、绫、罗、绢、纱、绨、绡、绉、绸、缎等等。秦汉时期,除齐纨、鲁缟享有盛名外,尚有吴绫、越罗、楚绢、蜀锦等名品。后来北宋朝廷在东京设“绫锦院”网罗了很多蜀锦织工为贵族制作礼服,从而形成宋锦。明代建都南京,又形成了云锦。织金、锦、罗、绫是最昂贵的织物,冕服用青罗衣、赤罗裳、赤罗蔽膝制成。圆领袍官服则皆用绫。官服胸背就是用云锦中最精美的妆花缎制作。

周礼就规定有染人从事印染,并设置了专门管理植物染料的官员负责“掌染草”,以供浸染衣物之用。汉服传统印染分为矿物染和草木染。矿物染原料包括朱砂、石黄、空青、石青、胡粉、蜃灰、炭黑。传统草木染材料包括:靛蓝、红花、乌梅、芦木、苏木、黄檗、青矾、苋蓝、槐花、棓子、杨梅皮、蓝牙叶、莲子壳、绿豆粉等等。

夹缬、蜡缬和绞缬是汉服印染中独特的印花工艺。隋炀帝曾命令工匠印制五彩夹缬花罗裙,用来赏赐宫女及百官的妻母。灰缬是唐代以降的蜡染替代品。蓝草染成的灰缬布料叫做蓝印花布,古时称为药斑布。周礼还设立了“典妇功”、“缝人”等职负责刺绣。《周礼·画缋》中说:“五采备,谓之绣。”按不同地区的传统习惯,形成了不同风格特点的绣法。其中最著名的是江苏的苏绣,湖南的湘绣,四川的蜀绣和广东的粤绣,称为中国的四大名绣。

纹章

汉服的纹章及其丰富,周礼“以纹为贵”代表了汉文化的信仰和习俗。汉服中的纹章与汉人意识、认识中的天形地象、阴阳八卦、无形无色、吉祥图案等各类文化符号紧密像通用。

黄帝的黻衣是最早的带有纹章的上衣,黻即指两色相背的纹章。《诗经》云:“君子至止、黻衣绣裳、佩玉将将、寿考不忘。”虞皇的“日、月、星辰、群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十二纹章中,日、月、星辰昭明,象发生万物、养成万物。山龙兴云雨、能适应沾物济众以配天。火明而炎上,强调明理崇礼精神。又如虎,严猛;蜼,智慧,象神武定乱。粉米粒民。黼象割断能决。韍象背拂於非义,或君臣可否相济。

《新唐书·车服志》记载官服章纹,有鹘衔瑞草、雁衔绶带、地黄交枝等名目。明朝文武官公服有用以标明品级的补子,补子以动物为主,如文官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氵鶒,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武官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罴,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 [59]  。民服上则有以动物源性单独构成图案的,并且与官服图案中的动物有所区别,其中最主要的即是十二生肖。另外,汉服的图纹常选用八卦图。

汉服的纹饰上喜欢采用带有吉祥寓意的图纹。如“六合同春”、“五谷丰登”、“锦上添花”等图案。同时,依据不同的场合,也会选择不同的纹饰。如新婚婚服和恋人互赠的辛无伤往往采用鸳鸯为主的图样,如“鸳鸯同心”、“鸳鸯戏水”等;寿诞则往往采用“松鹤长寿”、“鹤献蟠桃”、“龟鹤齐龄”等意味着长寿的图案。

足衣首服

足衣

汉服的足衣分为:舄、履、屦、屐、靴、鞋。尧舜禹以后始服木屐。伊尹以草为履,以帛为屦。周人以麻为鞋。屐是木履之下有齿者,又称木屐。江南以桐木为底,用蒲为鞋,麻穿其鼻。《南粤笔记》记载:“枹木附水松根而生,香而韧,可作屐,曰枹香屐。潮人刳之为屐,轻便而软,是曰潮屐。”又说“粤中婢媵多着红皮屐,士大夫亦尚屐。沐浴乘凉时,散足著之,名曰‘散屐’。散屐以潮州所制拖皮为雅。草屦是黄帝之臣所做,即草鞋。靴来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潮州木屐、杭州合村绣花鞋制作技艺  、邳州绣花鞋、邳州麻编鞋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首服

头饰是汉族服饰的重要部分之一。

古代汉族男女成年之后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上,以笄固定。主要的头饰有帽、巾等。帽主要有纱帽、风帽、笠帽等,巾主要有纶巾、网巾等。

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样。通用的主要有冕、弁、幞头等。汉代时有职位的人一般都会先包帻后戴冠,而平民则只包帻不戴冠,喜庆时用白色缣巾(纱)裹头,平时只戴小帽、草帽。唐朝以帽为主,以白缣巾裹头幞发。宋代则出现了铁线幞头,同时马夫戴折翅幞头,当差人戴直角幞头,而平民则是夏季戴凉笠、竹笠,冬季戴深檐帽尘帽,宋元时期的头巾种类繁多,如圆顶巾、方顶巾、琴顶巾、纱巾、绸巾、东坡巾、程子巾、山顶巾等。明朝时期帽的种类繁多,且因人而异。

女子的首服主要由副、编次。发髻可梳成各种式样,并在发髻上佩带珠花、步摇等各种饰物。鬓发两侧饰博鬓,也有戴帷帽、盖头的。汉族妇女有八大首饰之称,分别为簪、栉、钗、华胜、步摇、金钿、珠花、勒子(额帕)。狄髻是八大首饰的金银组合饰品。其中宋元时期除了发髻等饰物外,有一个极为突出的特点即戴冠。头插梳篦自汉代即有记载。南朝妇女就爱在髻上插饰梳栉。唐朝妇女流行广插钗梳。北宋宫中妇女多在饰冠上安插白角长梳,後来传至民间,有高髻插梳之饰。宋词曰:髻鬟云样梳。明代女子盛装头上插满钗梳。汉族妇女还有戴绢花的习俗,所谓“宝髻簪花花”。明朝孔府在大庄设佃户花庄,一年四季专供孔府摆设和夫人、小姐插戴,演习宫女的冠戴装束绢花。花丝镶嵌是汉族特有的首饰工艺,在明代达到高超的艺术水平,以成都银花丝制作技艺和北京花丝镶嵌工艺为代表。

色彩配饰


配饰

汉族人装饰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喜饰玉佩玉。还有配饰如蔽膝、披帛、袜、帔、香囊(香包)、剑、绶、印、笏、牙牌、革带、玉带、銙、腾蛇等等。腰饰主要有佩黼、佩玉、佩印、佩绶、佩鱼、佩牌、佩带饰等饰物。储藏汉服的家具被称为衣箧,挂汉服的衣架称为衣桁。

佩印 扬州玉雕、北京玉雕、象牙雕刻、金石篆刻
中国结
佩剑 龙泉宝剑锻制技艺
香包 庆阳香包绣制、徐州香包、雁塔结绳香囊
首饰 北京花丝镶嵌工艺、成都银花丝制作技艺、金银细工制作技艺、北京绢花工艺、常州梳篦、琼海东坡笠

装饰纹样

汉族服饰的装饰纹样上,多采用动物、植物和几何纹样。图案的表现方式,大致经历了抽像、规范到写实等几个阶段。商周以前的图案,与原始的汉字一样,比较简炼、概括,抽像性强烈。周朝以后至唐宋时期,图案日趋工整,上下均衡、左右对称,纹样布局严密。明清时期,已注重于写实手法,各种动物、植物,往往被刻画得细腻、逼真、栩栩如生,仿佛直接采撷于现实生活,而未作任何加工处理,充分显示了汉族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色彩

古典布料的染色遵从古制,体现了阴阳五行信仰。有“黑土、白土、赤土、青土、黄土”、“天谓之玄,地谓之黄,青与白相次也,赤与黑相次也,玄与黄相次也。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羽青谓之黻,五彩备谓之绣。……杂四时五色之位以章之,谓之巧”、“王者易姓受命,必慎始初,改正朔,易服色”的记载。

有六象六色之说,青所以象东方的木,赤所以象南方的火,白所以象西方的金,黑所以象北方的水,玄所以象天,黄所以象地。除了六正色以外,还有对应的间色:纁【黄赤色】、紫【青赤色】、红【赤白色】、绿【青黄色】、缥【青白色】。间色也是南北朝以后公服的色制:朱、紫、绯、绿、青,如唐代为三品以上穿紫色官服,四品着深绯色,五品着浅绯色,六品着深绿色,七品着浅绿色,八品着深青色,九品着浅青色。另外还有绀【深青扬赤色】、绯【赤】、绛【大赤】、缇【丹黄】、朱【深纁】。
传统对服饰色彩的选择上有着明显的阶层分界。从唐代以后,黄色曾长期被视为尊贵的颜色,只有天子权贵们才能穿用。古代汉服的色彩以深色为贵,浅色次之,因此正式的礼服常使用深沉的织绵图纹,而一颜色为主色调,装饰以鲜艳华丽的刺绣。平民常服则多用淡色,因而有黔首、白丁、青衣、青衿、青衫、赭衣之称。

[发表时间:2019/7/26 16:51:49]
小船
站长

 
 
中国醉梦娱乐网


0 0 [6楼] [只看作者]
性别:男 状态:离线 小船
头衔:站长
等级:元帅
在线:1614小时23分
经验:135398
虚拟货币:$10943789
人气:101526
发贴:13973
精华:147
金元宝:100003588
汉服的形制主要有“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上衣下裳”制(上衣和下裳分开)、“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朝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着短衣,下穿长裤。
形制长短领形服名
上着无袖衣/短袖衣直领半臂裲裆比甲
短衣交领、圆领、短袄、衫子、裋褐
长衣交领右衽袿衣襜褕、曲裾袍、绛纱袍深衣朱子深衣道袍直裰大袄
直领对襟褙子披风鹤氅
圆领/盘领圆领袍帽衫凉衫皂衫襕衫、蜀衫
下着袴褶帷裳马面裙襕裙犊鼻裈
汉服的款式虽然繁多复杂,且有礼服、常服、特种服饰之分,但是仔细分析,根据其整体结构主要分为三大种类。第一种是“上衣下裳”相连在一起的“深衣”制。上下连裳制最典型的就是深衣。因为它上下相连,“被体深遂”,称之为深衣。包括直裾深衣、曲裾深衣、直裰褙子长衫等,这类属于长衣类。深衣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上衣和下裳分开裁剪,在腰部相连,形成整体;上下连裳,在裁剪上就是分别裁好上衣和下裙,然后再缝缀在一起,最后衣服还是一体的样式。衣服缝成一体是为了方便,但上下分裁则是为了遵循古制传统。深衣男女均可穿。即被用作礼服,又可日常穿着,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服饰。它也是君主百官及士人燕居时服装,燕居指非正式场合,属于休闲类服饰。深衣普及率很高,流传的时间有三千多年,从先秦到明代末年,并逐渐形成了深衣制。
第二种是“上衣下裳”分开的“深衣”制,包括冕服、玄端等,是君主百官参加祭祀等隆重仪式的正式礼服。顾名思义是分为上身穿的和下身穿的衣物。华夏服饰自古以来,崇尚上衣下裳,并规定“衣正色,裳间色”,也就是说,上衣是颜色端正而且纯一,下裳则色彩相交错。这种方式好比是“天玄地黄”,因为天是清轻之气上升而成,所以用纯色,地是重浊之气下降而成,所以用间色。
第三种为“襦裙”制,主要有齐胸襦裙、齐腰襦裙、对襟襦裙等,实际上也属于上衣下裳制,但是,这种方式没有很多的礼仪规定,一般是用于常服的。襦裙也是上下分裁的服制最大的反映。“三面梳头,两截穿衣”成了传统女子的服饰特点的描述
汉服的款式以交领(兼有圆领、直领)右衽为主要特点,无口、系带,宽衣大袖,线条柔美流动,飘逸灵动。而交领有衽是贯穿始终的灵魂所在。汉服的裁剪方法一直采用平面裁剪。没有省道和肩斜,且用料一般都大于覆盖人体的最小需要,所以无论是秦汉的大袖衣还是明朝的大袖衫,其袖长远远长出手臂,袖肥甚至在穿着后宽到及地。不同时期,也有袖肥窄小的,便于劳动
[发表时间:2019/7/26 17:00:56]
小船
站长

 
 
中国醉梦娱乐网


0 0 [7楼] [只看作者]
性别:男 状态:离线 小船
头衔:站长
等级:元帅
在线:1614小时23分
经验:135398
虚拟货币:$10943789
人气:101526
发贴:13973
精华:147
金元宝:100003588

文化内涵

汉服是从“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的衣裳发展而来。古老的天子六服、王后六服、儒服、剑服位于汉服体系的中心,沿袭四千多年。冕服是汉服的根源,也最能体现“绝地天通”的华夏信仰,更是汉人千年来祭神祀祖,与天地交通的吉服。

天子六服和王后六服相加不仅象征天之大数十二,也分别代表乾坤天地、三辰五行天道,以分别代表了汉服的两种基础服制——衣裳制和深衣制。

衣裳制

天子六服  

/

三辰(日月星)

裘冕

衮冕

鷩冕

毳冕

絺冕

玄冕

深衣制

王后六服  

/

五行(木火土金水)

褘衣

揄翟

阙翟

鞠衣

展衣

褖衣

孔子在姬姓鲁国衣逢掖之衣,来自周公的燕居之服,长居宋国则冠章甫之冠。“章甫之冠”指的是一种殷冠,周朝叫委貌冠缁布冠,治理朝政所冠。庄子则提到了儒服以及武士之服剑服。因此儒服又成为后世的道袍。因此儒服和剑服成为华夏王朝文武百官的法服,也是士大夫武士的汉服基本服制。

属性

服名

他名

服制

首服

儒服(士大夫之服)

逢掖

深衣

缁布冠(玄冠

剑服(武士之服)

短后衣

袴褶(小袖短衣大袴)

武冠(惠文冠)、曼胡之缨

汉服是汉民族传承四千多年的传统民族服装,是四书五经中的冠服系统,以儒家经典《诗经》、《尚书》、《周礼》、《礼记》、《易经》、《春秋》,大唐《开元礼》、二十四史舆服志和其他经史子集为基础继承下来的礼仪文化的必要组成。汉服体系展现了华夏文明的等级文化、亲属文化、政治文化、重嫡轻庶、重长轻幼以及儒家的仁义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宗法文背景下,服饰具有昭名分、辨等威、别贵贱的作用,为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的礼服。除去国家大事的礼仪,普通汉人的家礼包括冠婚丧祭四礼。四书五经对汉服礼服有详细的描述。

汉族服饰几千年来的总体风格是以清淡平易为主,讲究天人合一。汉族古代的袍服最能体现这一风格,这种袍服的主要特点是宽袍。大袖,褒衣博带。从汉代的帛画和魏晋隋唐遗留下的一些人物画中窥其神貌之一二——形制简单的汉装大衣附着在不同体态的人物身上顿时具有了一种鲜活的生命力,线条柔美流畅。袍服充分体现了汉民族柔静安逸和娴雅超脱、泰然自若的民族性格,以及平淡自然、含蓄委婉、典雅清新的审美情趣。

以最典型的深衣为例,其形制必须符合“规、矩、绳、权衡”。深衣的下摆所用布帛共12幅,以应一年有12月之意,体现了强烈的法天思想,衣袖呈圆弧状以应规,交领处成矩形以应方,这代表做人要有规矩,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衣带下垂很长,一直到脚踝,代表正直,下襟与地面齐平,代表权衡。包含很多儒家思想。当人穿上汉服,自然就会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由此可见,汉服里蕴涵着相当的文化内涵,受“儒、道、墨、法”等纵横诸家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的影响充分在服饰里体现出来。追求平和自然,与世无争,宽厚仁爱的境界,塑造了“汉服”天人合一,飘逸洒脱的风格。“汉服”也体现出穿着者的宽大,随和以及包容四海的气度。

同时,汉服与孝文化也有着紧密的关系。如《礼记》规定,父母健在的时候,孩子的冠饰衣缘不应该用白色,如果父亲去世了,丧礼完毕之后,别的孩子穿衣就没有什么特殊忌讳了,但是嫡子仍不能穿带颜色的衣服或使用彩色布缘衣边。另外丧有五服,即:斩衰cuī)、齐衰zī cuī)、大功小功缌麻

  • 礼仪中的运用

    汉服是华夏礼仪的必要组成部分。中国又称“华夏”,这一名称的由来就与汉服有关。《尚书正义》注:“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左传正义·定公十年》疏:“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中国自古就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而“衣冠”便成了文明的代名词,同时更是华夏礼仪的一部分。周礼的礼典分为五礼八纲,五礼包括: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八纲包括: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乡礼射礼朝礼聘礼。冠礼和婚礼是嘉礼的核心。祭礼即吉礼。 《朱子童蒙须知》曰“夫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衣冠是礼仪之始。冠礼之前,“衣不帛襦裤”。年满二十后方可衣裘帛。

    冠礼是男子的成人礼,改童子垂髫为总发戴冠。周朝士大夫年及二十行冠礼,王公年及十五而冠。《礼记·冠义》曰:“已冠而志之,成人之道也”。三公诸侯以及皇太子在三加之后,还会再加玄冕。

    笄礼是女子的成人礼,即挽发脑后做髻,以簪绾之。郑玄注《仪礼·士冠礼》曰:“笄女之礼犹冠男也,使主妇女宾执其礼”。已许嫁的汉女在15岁举行笄礼,未许嫁则二十岁再举行。按《宋史·礼志》载,宋朝公主的笄礼仿庶子冠礼由皇帝三加冠服:初加冠笄,再加冠朶,三加九翬四凤冠。

    婚礼是嘉礼之一,可分为祭服婚礼、朝服婚礼、公服婚礼。唐宋制度,男方四品以上以冕服婚,九品以上以爵弁服婚,庶人以绛公服婚。女方以礼衣或连裳嫁。

    祭礼是祭神祀祖的礼制,是华夏的最高礼仪。祭服包括六冕以及爵弁。士助祭爵弁服,自家祭服玄端。士之妻服褖衣助祭。

[发表时间:2019/7/26 17:03:32]
小船
站长

 
 
中国醉梦娱乐网


0 0 [8楼] [只看作者]
性别:男 状态:离线 小船
头衔:站长
等级:元帅
在线:1614小时23分
经验:135398
虚拟货币:$10943789
人气:101526
发贴:13973
精华:147
金元宝:100003588
地位影响

汉文化圈

汉人对汉衣冠的认同是民族意识的一部分。五胡乱华之时,原先在中原地区的知识分子及各阶层人民纷纷逃亡到南方,保留了中原文明的火种,而逐渐把江南开发成繁华富庶之地,这一事件史称“衣冠南渡”。宋朝郭靖不愿弃汉衣冠而自杀。

汉服由于华夏儒家王道文化的传播而影响深远,周边民族、包括许多其他儒家文化圈(汉文化圈)国家通过效仿华夏礼仪制度借鉴了汉服的某些特征,用于吉凶宾军嘉五礼。此外,华夏宾礼也规定四夷之君必须穿本国服饰朝见中国天子,谓“蕃主服其国服”。汉唐藩属体制中,周边民族首领存在着定期朝见皇帝的所谓“朝集”制度。无论是外国君主及其使者或者臣子朝谒中国天子,接受官职,贡献方物,还是中国天子宴请外国君主,外国君主都要穿国服奉礼。国服制度促使了周边民族形成自己的民族服饰。比如,契丹太宗入晋,接触到中原衣冠制度,北归后,参照中原服制制定了本朝国服与汉服制度。历朝有《职贡图》描绘他国国使服饰。

鲜卑

北魏孝文帝禁止穿鲜卑服装,一律改着汉服。495年1月13日(太和十八年十二月初二日)北魏孝文帝大力推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主要内容有:禁止穿鲜卑服装,一律改着汉服;禁止说鲜卑话,以汉语为唯一通行语言;凡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籍贯,死后葬在洛阳,不准归葬平城。

日本

和服在日本称为“着物”或者“吴服”,意为从中国的吴地(今江浙一带)传来的服装。在日本的奈良时代,也即中国的盛唐时期,日本派出大量遣唐使到中国学习中国的文化艺术、律令制度,这其中也包括衣冠制度。当时他们还模仿唐制颁布了《衣服令》、《养老令》模仿唐朝朝服制度用于即位礼、冠礼、婚礼等周礼仪式。元正天皇下令全日本改用右衽。

平安末期武家势力壮大,效仿公家装束制作礼服狩衣、常服水干。此外还有直垂、肩衣、裃。江户时代中期至后期,德川幕府崇尚儒学,开展了复礼复古的天宝“装束御再兴”运动,复兴公事主义,日本有职故实家开始对装束的考证,并且复兴了天皇黄袍的染色技术。德川家康的《禁中并公家诸法度》规定了天皇及诸臣的服制,主导复礼复古。德川纲吉还颁布了《服忌令》效仿中国的丧服制度。同时,日本也效仿中原士大夫考证汉服的方法,通过公事主义体系的明経道、纪伝道对儒家经典的考证以及有职故実家对于装束的继承,形成了日本特色的服制。光格天皇、孝明天皇甚至复原了冕服用于登基大典。


考证复原十二单的日本江户时代的《装束要领抄》承认:“厩户皇子始定冠位十二阶大宝以降,沿唐衣服而其制大同小异益。本邦通中华也始于汉,盛于唐世时。朝廷命贤臣因循于徃古之衣冠而折衷于汉唐之制,其好者沿焉不好者草焉而为。本邦之文物千岁不易之定式也。如宋景濂误曰:“千来犹效,汉衣冠元是”。本邦之古传也岂效汉唐之制而已乎。故夫圣世始为衣冠而美风俗,以正上下礼仪,人无礼仪则何为人?岂非当务之急乎?” 

德川家康把小笠原流立为官学以来,通过藩校讲授使小笠原流礼法广泛传播。1632年《小笠原家礼书》出版。日本江户所采用的是受朱子家礼所影响的武家小笠原流礼法以及伊势流礼法,这是现代日本礼仪和现代和服的基础。清人亦认为日本衣裳同于汉制。1938~1939年《礼仪作法全集》9巻刊行,1941年日本文部省制定《礼法要项》,普及了小笠原礼法,包括服装、礼仪(冠婚葬祭)。《礼法要项》第九章规定了平民男子冬季礼服纹付羽织袴、夏季浴衣和女子礼服、访问服等。

朝鲜

唐代时期,新罗请求唐太宗赐汉衣冠,革除新罗服饰,以同于中国。李氏朝鲜中期之后朝服吸收了明朝服装式样,悉遵华制。特别是女服朝高腰襦裙发展,而官服、朝服、宫廷重要礼服亦一直保留汉服制度,并随汉服变化而变化,如唐朝时官员的乌纱幞头的后系带为下垂带样式,新罗官员幞头同为此样式,而明代之后改为展角样式,李朝也改为短展角;如李朝王后大礼服一直都为中国皇后翟衣样式。而现代朝服和汉服的主要不同之处:汉服一般是交领右衽,也有对襟的(V字领),而朝鲜服装的交领不明显,近似小v领;女服裙子束的特别高,而且下襬十分宽大、蓬松。

越南

越南古称交趾(中国称作安南),968年,丁部领(丁环)建立丁朝(大瞿越国),开始成为独立的封建王朝,两年后(970年)自称皇帝。在服饰上,尤其是宫廷礼服,皇帝、大臣的朝服,几乎就是中国汉族王朝宫廷礼服,皇帝、大臣朝服的翻版,试以越南末代皇帝保大所着之弁冠、衮服来看,与明朝宗藩服饰如出一辙,不过比之明朝皇帝,其造型显得小一号而已。以汉族帝王的正式礼服——冕旒衮服为例,明代皇帝的冕旒是十二旒的,越南是六旒的。清廷占据中国之后的两百多年间,与中国南疆山水相连的越南,仍然完好的保存着明式衣冠,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法国殖民者在越南存留下来的许多珍贵照片和大量的历史资料可以明确的反映出这一点,如1898年驻云南府(今昆明)的法国领事方苏雅(1857.8.20—1935.7.4)所着龙袍的照片,被许多人误认为是古代皇帝的龙袍或者中国戏曲中的装束,实际上,方苏雅所着之服,乃是越南皇帝的朝服,从造型看,和明代宗藩、大臣的朝服一般无二。

东服西渐

中国曾享有“衣冠上国”之誉,其极其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汉服的面料,也就是丝。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中国的丝织品源源不断的运向西方,使得丝绸成为了亚洲和欧洲各国向往羡慕的衣料。早起的传播中,拜占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起到了贯通中西的作用。拜占庭帝国时期的服装款式、纹饰等对西方各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当然,所谓的拜占庭帝国的服装款式和纹饰,实际上已经是东西方服饰艺术结合的产物了。

公元748年,小勃律国王苏失利芝到了长安,被赐紫金袍、金带,到了公元780年,留居长安。当时汉化式地穿着唐式服装和汉人混居的各国人士就已有两千人以上。这些人将唐朝衣冠穿戴回国,直接带去了唐代衣冠制度和服饰装束,将唐朝衣冠和以汉服为主的中国服饰的威名一起传播到全世界,展示了中国文化的魅力。同时以汉服为主的中国服饰也吸收了许多其他国家服饰的成分。

[发表时间:2019/7/26 17:10:19]
小船
站长

 
 
中国醉梦娱乐网


0 0 [9楼] [只看作者]
性别:男 状态:离线 小船
头衔:站长
等级:元帅
在线:1614小时23分
经验:135398
虚拟货币:$10943789
人气:101526
发贴:13973
精华:147
金元宝:100003588
汉服回归中国社会的意义 

一、汉服回归的原因

中国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在硬实力不断增强的同时,我们的软实力并没有也像硬实力那样,取得同步的发展,其最主要的表现之一是族人越来越严重的自我迷失,而这个迷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族群意识的迷失和民族文化的迷失。

1、族群意识的迷失

今天的我们在谈到民族一词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国外民族怎样怎样,国内少民怎样怎样,似乎都是在谈如何关心别人,而很少说我们汉人怎样怎样,很少想到要关爱自己,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自己也是与其他民族的人一样,是属于某个民族族群的有民族的人,而这是违背人性的基本特点的。

汉族占中国人口的91%,是中国的主体民族,在越来越全球化的今天,我们正越来越多地,在不同场合,与不同的民族打交道,由此也就越是需要民族身份的认同和辨异。而由于我们汉民族意识的单薄,导致了自我汉民族族群身份的迷失,使得今天的人们在涉及到与外族相处的时候,不知道该如何关爱、维护本民族的利益,而这是不利于一个民族的长久生存和发展的。这就使得一些有民族意识的人感到非常的迷惑和痛苦。由此今天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自我民族意识的觉醒,需要找寻、彰显自己已经迷失的民族身份,因此想到了汉民族族群的一个重要外在标识:汉服,即通过服装找回迷失的民族意识和身份。

2、民族文化的迷失

今天是个大发展的时代,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除了需要强大的硬实力外,同时还需要同样强大的软实力,而文化就是软实力。但是我们看今天的文化,主流媒体报导的基本都是西方的、其他民族的、地方的,于是乎我们经常看到的是:西方的节日满天飞、春晚是55个其他民族的联欢会、APEC穿的是所谓的唐装,似乎唯独没有属于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的文化,即便有,那也是属于全国各族人民的,而不是你汉族的。其根本原因之所在,就是由于民族意识的迷失,而必然导致的民族文化的迷失,反过来民族文化的迷失又会进一步导致民族意识的迷失。

正是由于当前人们族群意识、族群身份和民族文化的迷失,唤起了很多人心目中强烈的民族危机意识,从而最终成为最初推动汉服回归的首要原因。

二、汉服宣传的直接功能:

那么通过汉服的宣传,又能实现哪些感性的直接作用呢?

1、感受传统民族服饰文化的美

汉服首先以其外在的服饰美,让今天的人们感受到了我们民族传统服饰的美,他非常直接地告诉今天的人们,我们民族的传统服饰不是丑陋和腐朽的,是极其美丽和庄重的,在二十一世纪其依然受到大众的欢迎,依然有着极其强大的生命力。而这非常利于重塑今天的人们对本民族的认知、自信和认同。

2、提醒今天人们的族群身份

由于汉服的定义为汉民族的传统民族服饰,是今天人类社会区分汉族与其他不同族群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其具有无法抹杀和回避的民族属性,所以当一个汉族人在穿着和宣传汉服时,其自然就会提醒着人们的民族身份,通过对族群身份的提醒,从而间接地唤起人们的潜在的隐含的民族意识,当然这种唤醒作用是潜在的轻微的。

3、让人们感受民族的传统文化

汉服首先使人接触、感受到了不同时期祖先的服饰文化,其次,由于穿汉服以及参加汉服活动,开始接触到一些人们平时接触不到的其他传统文化,例如:古琴、茶道、汉舞等等。由此让人能有更多机会,从多个层面去感受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

4、引导今天人们对部分历史真像的了解

由于汉服的消亡是非自然因素造成的,是由于剃发易服这个外来的人为因素造成的,所以在宣传汉服时,必然也会提到剃发易服这个历史事件,从而引导对汉服感兴趣的人们,更多地去了解相关的历史事件。

同时由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汉服又有其相对的特点,如汉的曲裾,唐的齐胸,因此不同时期的汉服,也会使人更多地去接触、了解历史。

5、为华夏新文化运动开启大门

对大多数人来说,汉服的宣传所起到的直接作用就是多了件美丽服饰的选择,以及轻微的民族意识的提醒、民族文化的感受以及历史事件的了解。

与此同时在所有接触汉服的人中,虽然数量不多,但其中还是会有少部分人并不停留在外在的表现形式,开始追求文化的精神内涵。他们会提起浓厚的兴趣去看书、查阅资料、了解古典礼仪习俗、掌握传统文化的“神”,即对汉服、文化、历史、思想等相关的各个层面做更多深度的接触、了解和宣传,中国古典文化将不可避免地在汉服同袍间的相互交流、切磋、探讨和思考中影响着他们,并深层次地指导了汉服同袍们的思想与行动,让他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了传统文化的意义与内涵。所以汉服的宣传起到的另外一个不为大家所知的间接作用就是,为进一步的华夏新文化运动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并开启了大门。


三、汉服对我们的启迪:

通过汉服所实现的五方面的功能,对今天的我们,又有哪些方面的启迪呢?

1、建立汉本位思考的角度

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人虽然偶尔会关心他人,但人更多地是关心自己,这就是人性的特点,这没有什么好回避的,而人性的特点又决定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通过汉服的宣传,民族意识的唤醒,将这两者相结合,起到的作用是引领人们尊重人性的特点,回归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则,重新树立起人们的民族本位意识,也就是汉本位意识,即作为汉人,应该首先站在汉人的角度去观察与思考问题,懂得维护汉人的权益。建立民族本位的思考方式和习惯,成为今天我们思考与做事的基础。

也许有人会说,那其他的民族,我们就不要去关心了?!正如一个个人是否去关心其他人一样,是否要去关心其他民族是每个个人的权力,我们从不剥夺,但任何关心其他民族的行为,都不得以损害本民族的利益为前提,任何损害本民族利益而关心其他民族的行为都是对本民族的背叛,其本质上就是汉奸。

2、拥有正本清源的认知

今天我们知道,我们的传统民族服饰不是最临近于我们的中山装、旗袍、马夹,而是离我们更为久远的,有数千年传承历史的汉服。在我们的民族服饰领域是这样,那么在我们的文化、思想领域的很多东西,其实也是这样的。通过对汉服、文化、历史、思想的接触与认知,所有这些告诉我们一个很浅显的道理,那就是离我们近的,并为我们所熟知的,其实并不一定是真正属于我们本源的东西,而某些离我们久远的,且并不为我们所熟知的,其实很多时候才是真正属于我们本源的东西。

因此,我们对自己的民族、文化要有个正本清源的正确认知,重新正确认知不为我们所熟知的,却又是真正属于我们的某些东西,而我们今天要做的,就是找回这些离我们久远的,真正属于我们民族的根。

3、养成优质文化再发现的习惯

剃发易服的残酷历史告诉我们,我们祖先曾经创造的很多美好的东西,不是我们自己主动丢弃的,而是在外敌的压迫下,被迫放弃的。曲裾和齐胸在今天的女装汉服中大受欢迎的案例也告诉我们,我们祖先曾经有许多美好的东西,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我们自身也在无意间丢掉了一些优秀的东西。今天所有这些被我们遗忘了的优秀民族文化,都需要我们努力重新发掘、认知、找寻和再发现,这样我们才能找到更多我们曾经拥有的优秀文化,也才能找回真正的优质的民族本我。

4、养成以独立人格为基础的独立的思考习惯

从建立在汉本位基础之上的思考方式和习惯,到对本民族文化和历史的正本清源的认识,再到民族优质文化的再发现,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这首先要求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建立在独立人格基础之上的独立的思考能力和习惯,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我们重塑起新的思考、认知和习惯。


四、汉服宣传对未来的意义

今天汉服的宣传和推广,就是为进一步的华夏新文化运动和最终的华夏复兴运动,从汉本位、正本清源和优质文化的再发现,这三方面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1、华夏新文化运动就是文艺复兴运动

以汉本位和正本清源为基础,对汉民族的各个领域优质的部分,即汉服背后所承载的中国优秀古典文化全面进行发掘、传承与复兴,同时对其在历史、当代中国以及全球人类社会发展史中的状况全面重新正确认知,即重新认知中国和历史。

2、华夏复兴运动就是强族强国运动

以华夏新文化运动为基础,同时积极吸收外来文明的优质成分,积极探索和思考民族发展的未来,探索如何有效地与当今社会相结合,进而最终重塑今天的华夏文明,特别是其中指导今天人们日常行为的思想文化。

现代化并不一定意味着西方化,我们需要在保持自己的文化和根的基础之上,吸收西方先进技术、优秀价值、机制,以此来发展属于自己的民族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民族的自觉,找回民族的自信,进而最终实现强大的民族文化软实力。为此我们需要在宣传汉服的同时,推广我们的民族文化:汉文化,特别是其中最重要的汉思想文化。
[发表时间:2019/7/26 17:25:23]
小船
站长

 
 
中国醉梦娱乐网


0 0 [10楼] [只看作者]
性别:男 状态:离线 小船
头衔:站长
等级:元帅
在线:1614小时23分
经验:135398
虚拟货币:$10943789
人气:101526
发贴:13973
精华:147
金元宝:100003588

中国华服日

中国华服日选定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相传,农历三月初三是中华民族始祖黄帝的诞辰,也是古代节日上巳。因此,选定在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为“中国华服日”,旨在不忘根本,以期继续前进。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积淀了丰厚的服装服饰文化。“华服”意指中华民族传统服饰。

中国华服日是西安曲江新区拟于2018年4月18(农历三月初三)举办的网络话题活动。共青团中央官方发布:中国华服日来袭,新时代,新华服,新青年。

[发表时间:2019/7/26 18:24:20]
小船
站长

 
 
中国醉梦娱乐网


0 0 [11楼] [只看作者]
性别:男 状态:离线 小船
头衔:站长
等级:元帅
在线:1614小时23分
经验:135398
虚拟货币:$10943789
人气:101526
发贴:13973
精华:147
金元宝:100003588

汉服运动大事件:中国梦,汉服梦!

汉服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经历了几千载历史,却在“甲申之年”失去了踪迹,如今算来也是几百年……现今的汉服运动也有十五年了,从对汉服的陌生到对汉服的了解!我们也看到汉服这一系列的发展:从前的粗制滥造到如今的精美细腻,十五年的研究与发展,人的审美也经历了一场质的飞跃!


王乐天先生于2003年身着汉服走上街头,这是汉服第一次出现在大众视野,从此轰轰烈烈的汉服运动就此展开……我们从王乐天先生的汉服上可以看出这是曲裾,以现在的目光看来,这汉服可以说得上是粗制,发光的不料,不符合汉服形制,但是这就是汉服运动的一个火点!


2004年时期的汉服,如今看来可以称得上是影楼装,只有样式却无形制,发光的不料,已经有点非主流的形式,但是正是这种汉服承担着唤醒大家对汉服的认知!


2006年时期的汉服聚会,可以看出汉服无论在形制上或者布料上都有很大的飞跃,从此汉服越来越符合人们心目中的汉服了!


2009年明华堂制作的第一批高端汉服,从此汉服在高端市场上越走越远!


2009年“中国妆束复原小组”花费两年时间,复原了汉、唐、东晋三套衣裳和妆容,再现汉人先祖的妆容仪态。从此汉服在气质上越来越符合中国人了。


2012年3月31日 “诗礼春秋”服饰2012品牌发布会在中国时装周上举行,展示了以汉服为设计蓝本的中国特色礼服,让人恍如大悟:这才是中国人该有的服饰!

时光飞逝,汉服从无到有,我们经历了太多太久,但我们一直坚信:“华夏复兴,衣冠先行,始于衣冠,达于博远”!

[发表时间:2019/7/27 6:57:04]
小船
站长

 
 
中国醉梦娱乐网


0 0 [12楼] [只看作者]
性别:男 状态:离线 小船
头衔:站长
等级:元帅
在线:1614小时23分
经验:135398
虚拟货币:$10943789
人气:101526
发贴:13973
精华:147
金元宝:100003588

汉服复兴,不仅仅是一件衣裳

汉服,不仅仅是汉服。       

漢服,華夏衣冠。
华夏有衣,其名汉服
有礼仪之大,故称夏
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汉服,却是逐渐被遗忘的绝色
曾有女孩穿汉服被愤青误认和服
并逼迫女孩当众脱下
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悲哀
复兴汉服,不是为了回到过去
是为了找回我们民族曾经美丽的东西
日本人穿着和服就毫不奇怪
中国人穿着汉服又有何惊异
希望有一天穿汉服走在大街上
人们不会觉得装模作样
也不会问是日本人还是韩国人
仅此,而已

中国汉服,服饰华采之美为华
艳丽而不媚俗,朴素而不暗淡
汉服,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
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
是从黄帝即位至明末这四千多年
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
通过历代汉人王朝推崇而形成
千年不变的礼仪衣冠体系
直到清朝初年,剃发易服政策
禁止穿着汉服,蓄长发
从此汉服渐渐从人民生活中消失
其实,在漫长的几千年时间里
汉服承载的不仅是一种生活美学
更是无数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延续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汉服之美,一醉千年
举一樽陈年杜康,共邀明月
广袖随风飘,衣裾随月而皎
舞一曲霓裳羽衣,含章秀出
汉服,尘土千年也难掩风流
交领、右衽、峨冠、博带
淡泊超然,遗世而独立
佳人既醉,朱颜酡些
寄情红尘,不枉人间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美人绝色,汉服绝世
遗世独立,一眼千年

衣裳,即上衣下裳
是汉服中最基本最古老的款式
衣包括九个部分:
领、襟、袂、袪、袖、衿、带、系、衽
衣的甲骨文就是交领衣,襟,禁也
交于前,所以禁御风寒也
汉服中交领代表天圆地方中的地
地为人道,即方与正
而袖子,其实都是圆袂
代表天圆地方中的天圆
素积是裳的一种,又叫素裳
也是君臣的朝服,公视朔之服
天之正色苍而玄,地之正色黄而纁
圣人法天地以制衣裳
上衣下裳不可颠倒
使人知尊卑、上下不可乱
**志定、天下治矣

西周有衣裳、皮弁服、褘衣、鞠衣
袒衣、袴褶、襌衣、褠衣、裲裆等服制
到大唐《开元礼》更加系统化、体系化
按功能分为冕服、朝服、公服、常服
冕服是汉服体系中的核心
有大裘冕、衮冕、惊冕、毳冕、希冕、玄冕等六冕
历朝冕服用色:玄衣纁裳
天子有六等冕服,周礼也规定了王后六服
此谓阴阳相合为十二的信仰
王后六服皆袍制,表妇人专一
袍色五行相生,且以白绢为里
有褘衣,揄翟,阙翟,鞠衣,展衣,褖衣,素沙
汉服是汉族的礼仪文化的必要组成部分
周礼的礼典分为五礼八纲
五礼包括: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
八纲包括: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乡礼、射礼、朝礼、聘礼

[发表时间:2019/7/27 7:02:40]
小船
站长

 
 
中国醉梦娱乐网


0 0 [13楼] [只看作者]
性别:男 状态:离线 小船
头衔:站长
等级:元帅
在线:1614小时23分
经验:135398
虚拟货币:$10943789
人气:101526
发贴:13973
精华:147
金元宝:100003588

汉服--礼仪文化的重要传承


汉服,又称汉衣冠,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她不是单指汉朝的服饰,而是从黄帝即位至明末这四千多年中,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历代汉人王朝推崇周礼、象天法地而形成千年不变的礼仪衣冠体系。


汉服的形态流露出华夏民族和谐端庄、天地人和、飘逸流畅,以及精巧细致的审美倾向。


汉服主要由衣衫、裙、裤、袍、袴组成,发展至今已无阶级、朝代之分。

常见汉服形制
曲裾
袄裙
披风/褙子
襦裙
齐胸襦裙

汉服的禁忌


左衽和右衽不可乱穿,右为阴左为阳,交领呈“y”状为右衽,为生者服,反之左衽为逝者服。

长短适宜:直立下摆至鞋面,过长拖地弄脏“污体”,过短则显得局促。

汉服并不仅仅是好看,更重要的是蕴含着华夏最质朴厚重的思想。

深衣寓意“深意”

上衣分裁四片,寓意“四季”

下裳分裁十二片,对应十二个月

衣袖呈圆弧状以应“天圆”,交领成矩以应“地方”,代表“不依规矩不成方圆”

衣带垂至脚踝,代表正直

下襟齐地,代表权衡公平

章饰纹样,亦取自天地万物,寓德其间

追求平和自然,与世无争,宽厚仁爱的境界,塑造了汉服天人合一,飘逸洒脱的风格。

汉服也体现出穿着者的宽大,随和以及包容四海的气度。

穆穆清风至,吹我罗衣裾。

长裙连理带 ,广袖合欢襦。

[发表时间:2019/7/27 7:06:12]
小船
站长

 
 
中国醉梦娱乐网


0 0 [14楼] [只看作者]
性别:男 状态:离线 小船
头衔:站长
等级:元帅
在线:1614小时23分
经验:135398
虚拟货币:$10943789
人气:101526
发贴:13973
精华:147
金元宝:100003588

汉服|汉服的演变

一件连身服要表现出规矩绳权衡?
是的我们就是有这样一件服装。
深衣的袖口圆视规,领方视距,象征着举手投足要合乎规矩。背缝垂直如绳,象征着方正,下摆平衡似权,象征公平。

古老的“深衣”
中国最早的服饰,也是汉服体系的第一个形制,叫做“深衣”其他形制是“上衣下裳”。衣裳起源于黄帝时期“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在远古,衣裳非寻常之用,在东汉《九家易》里说了“衣取象乾,居上覆物,裳取象坤,在下含物也。”乾为天,坤为地在中国,天地所代表的意象,就不言而喻了。衣裳所蕴含的思想与秉持的渡法。

从春秋战国之交开始流行的服饰,将以前独立的上衣下裳合二为一,又保持着一分为二的界限,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连衣裙。
穿深衣,行止有礼

跪之法
跪时,身子需微微向前躬曲,挥动右手跪下,进而左手站起来,手挥动的幅度,各自遵从各自的规矩

拜之道
拜时身子微微向前,遇到喜事,左手放在右手上面:遇到凶事,着右手放在左手上。手着前方举起,宁可快些也不可动作迟缓。

行之则
行走时,要微微俯身,但不可甩动大臂,肩膀要平不要忽上忽下,身体正直从容而行。

何为魏晋服饰
在东晋顾恺之创作的《女史箴图》中,对镜的两位女子身着先秦时期流传下来的深衣,而为贵妇梳妆的侍女这是魏晋时期样式的襦裙,现在也简称为晋襦。
晋襦穿着方式较多,如对襟长衫与长裙,衫子不束入裙腰内。

不长也不短的南朝
南朝是继东晋之后,由汉族在南方建立起来的朝廷。南朝服装腰裙渐渐变高,裙不曳地,露足。南国襦裙已成为女性的主要着装裙腰紧紧束住,显得女子腰身纤细,裙内着裤而不露裤,裙身不长也不短刚好露出精致的鞋履头,方便行走,又别有风情。

隋唐韵味
初唐到晚唐,女性的裙服和上衣一样,由紧窄贴体,重返宽松肥大。唐诗中有许多描述了女子裙幅多而广的诗句。如“裙拖六幅湘江水”随着国家越来越繁华,文化也渐渐开放。服装也多为薄纱,颜色艳丽,花纹也渐渐多了起来甚至流行起了条纹。

唐代除了高腰襦裙外半臂也是深受喜爱,半臂是一种短袖及肘的短外衣。原本是为了方便上马骑射的上衣后来缩短了衣身蜕变成了坎肩。

风情宋代
宋代女性的着装风气之先得五代风情—对襟上衣衣襟敞开,露出内里抹胸甚至束胸半露的H形结构,正是两宋三百年间女服的基本款式。下身的裙子也发生了改变,群头从高腰回到了腰部。宋代下裙也从布幅宽大变成了使用大量百迭、千褶。

独树一帜的明朝
明太祖朱元璋根据汉族的传统,"上承周汉,下取唐宋",重新制定了服饰制度。中后期更出现了前代未见的形制款式如立领,以及于一件衣服的显眼处大量使用钮扣。至清朝期间逐渐被禁止,但仍有少数款式和特征流传至今。近代至现代朝鲜族、琉球族、京族的民族服饰(韩服、琉装、越服)亦深受明朝服饰影响。

明代的男装,大人多穿青布直身的宽大长衣,头上戴四方平定巾,一般平民穿短衣,裹头巾。明代的贵妇多是穿红色大袖的袍子,一般妇女只能穿桃红、紫绿及一些浅淡的颜色。平日常穿的是短衫长裙,腰上系着绸带,裙子宽大,样式很多,像百褶裙、凤尾裙、月华裙等。

[发表时间:2019/7/27 7:10:27]
小船
站长

 
 
中国醉梦娱乐网


0 0 [15楼] [只看作者]
性别:男 状态:离线 小船
头衔:站长
等级:元帅
在线:1614小时23分
经验:135398
虚拟货币:$10943789
人气:101526
发贴:13973
精华:147
金元宝:100003588

中国成语中的汉服文化

中国的成语,形象精炼,充分体现了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而成语里面,有不少是与 汉服有关的。让我们在这些简洁精深的成语中探索有关汉服的蛛丝马迹,跨越时空,与古人进行思想交流,从这些宝贵的语言文化结晶中,看到我们华夏文化的缩 影,有助于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去了解我们的汉服文化。

被发左衽 (pī fà zuǒ rèn)

【解释】:被发:散发不作髻;左衽:瓣襟向左掩。指古代中原地区以外少数民族的装束。也指沦为夷狄。

【出处】:《论语·宪问》:“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近义词】:披发左衽

首先想到的是这句成语,它出於孔夫子的口中,这是他评论管仲的话裏提炼出来的成语,相信大家也是经常看到这句的出现。

直译孔夫子说的话就是:“没有管仲,我们就要披散头发、穿著左衽的衣服了。”,真实意思就是说没有管仲,我们就成为那些异族夷狄、没有文化的之人了。

管仲是什麽人呢?他是提出“尊王攘夷”之人,提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论点之人,是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第一位霸主的人。孔夫子虽然在别的方面不赞同他,但是在维护华夏正统这方面,作为遵守先王法制的孔子,还是对管仲有著比较客观的评价的。

红紫夺朱

【解释】:谓红、紫以间色夺朱。比喻以邪夺正。

【出处】:《论语·阳货》:“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 郑 声之乱雅乐也。’” 邢昺 疏:“此章记 孔子 恶邪夺正也。恶紫之夺朱也者,朱,正色;紫,闲色之好者。恶其邪好而夺正色也。”亦作“ 红紫乱朱 ”。 汉 赵岐 《<孟子>题辞》:“ 孟子 闵悼 尧 、 舜 、 汤 、 文 、 周 、 孔 之业将遂湮微,正涂壅底,仁义荒怠,佞伪驰骋,红紫乱朱。”

第二写这个成语,也是源于上面提到的管仲和齐桓公之故,这个故事与他们还是有点 关连的。中国古代从殷商开始就崇尚五行,所以古代的五种正色,就是来源于五行的,金木水火土,因而那五种正色分别是白、青、黑、朱、黄,相对应的有五种间 色。所为间色,指的是绀(红青色)、红(赤之浅者)、紫、缥(淡青色)、駵黄这五种,皆是有两种正色混合而成的,所以称“间色”,在古代,间色象征卑贱, 只能作为便服、内衣、妇女和平民服饰,譬如《陌上桑》里面提到的“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罗敷作为平民妇女穿的就是间色;又如《九歌》中的《东 君》:‘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中东君作为神的服饰。作为统治阶级,是要根据礼制和身份高低、场合去选择服装色彩的。紫色作为间色,是卑贱的 象征,原本是不被贵族阶级重视的,偏偏诸侯里面出现了一个异数,他就是著名的春秋霸主-齐桓公姜小白同学了。《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有云:“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当是时也,五素不得一紫。”,《史记·苏代遗燕王书》:“齐紫,败素也,而价十倍。”,这些记载都说明了 齐桓公作为一个身份尊贵的统治者,居然会喜欢穿紫色的衣服,进而导致国内都穿紫色,使得紫色面料的价格比其他正色的面料价格还要高很多,姜小白同学这种也 许就是我们现代所说的服饰品牌代言人吧,那些卖紫布的商人应该感谢他的代言的。而作为严格遵守先王法制的孔子当然不满紫色夺去朱色的地位,所以发出“恶紫 之夺朱”之言。不由想到金庸里面喜欢乔峰的阿紫和阿朱两姐妹,估计亦有那个意思所在吧,对于乔峰而言,始终只有阿朱才是他的真爱,而阿紫只是妹妹。

裂冠毁冕 (guān miǎn táng huáng)

【解释】:冠冕:古代帝王、官吏的帽子;堂皇:很有气派的样子。形容外表庄严或正大的样子。

【解释】:1.比喻背弃王室。《左传·昭公九年》:“王使 詹桓伯 辞於 晋 ,曰:‘……我在伯父,犹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民人之有谋主也。伯父若裂冠毁冕,拔本塞原,专弃谋主,虽戎狄,其何有余一人?’”《南史·齐纪 上·高帝》:“ 桂阳 负众,轻问九鼎,裂冠毁冕,拔本塞源,烈火焚於王城,飞矢集乎君屋,羣后忧惶,元戎无主。”

2.比喻绝意仕进。《后汉书·逸民传序》:“ 汉 室中微, 王莽 篡位,士之蕴藉义愤甚矣。是时裂冠毁冕,相携持而去之者,盖不可胜数。”

3.比喻毁灭华夏文化,背离民族传统。《宋史·胡铨传》:“陛下一屈膝……天下士大夫皆当裂冠毁冕,变为胡服。” 章炳麟《革命道德说》:“且反古复始,人心所同,裂冠毁冕之既久,而得此数公者追论 姬 汉 之旧章,寻绎东夏之成事,乃适见犬羊殊族,非我亲昵。”

《礼记。冠义》:“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於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冠而后服备,服备而后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

春秋战国时的冠,称之为首服。天子、诸侯、大夫们用於上朝和祭祀的礼服。

冠不仅仅是成年的象征,它还是君子和礼仪的象征。

《礼记。冠义》疏引世本云:“黄帝造旃冕,是冕起於黄帝也。”

虽然冕源於黄帝,但是冠冕制度初步建立并逐步完善,却是在商周时期。<论语>有云:"子曰,禹,吾无间然矣,恶衣服而致美黼冕。

"意思是说夏禹平时生活节俭,但是在祭祀场合则身穿华美的冕服,以示对神明的敬仰;《商书。太甲》有云:“惟三祀十有二月朔,伊尹以冕服奉嗣王归於毫”,也说明了贵族穿著冕服去举行祭礼的。

充耳不闻 (chōng ěr bù wén)

【解释】:充:塞住。塞住耳朵不听。形容有意不听别人的意见。

【出处】:《诗经·邶风·旄丘》:“叔兮伯兮,袖如充耳。”

上面既然说到冠冕,那必定要说这两个成语了。

冕冠的组成,大致分冕板和冠两部分。冕板上前后都有垂下用五种不同颜色的彩色丝 线串成的五种颜色的珠玉,这五种颜色就是五行正色:白、青、黑、赤、黄,象征五行生克和岁月运转。其中,彩色丝线名为:“藻”或“缫”,被串联起来的珠玉 名为“旒”,合称“玉藻”或者“冕旒”。《礼·玉藻》:“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前后邃延。”《蔬》:“天子玉藻者,藻谓杂采之丝绳,以贯於玉,以玉饰藻, 故云玉藻也。”。《后汉书·舆服志·冕冠》:“冕冠,垂旒,前后邃延,玉藻。”。据史籍资料可知,天子的冕冠上垂下的冕旒是前后各十二串,每一串十二颗五 色玉,每颗玉石之间还要打两个结固定,两结之间称之为“就”,这些冕旒垂在冕冠前,正好挡住了戴冠者的视线,表示君主目不视邪,不视不正之物,即使看到也 当没看到,所以由此衍生出“视而不见”的成语。

与之相关的成语就是“充耳不闻”,它在现代是作为一个带贬义的成语来使用的。但是最初却是非贬义的。

“充耳”是冕冠上的装饰物,又称“瑱”或”黈纩“,是从冠上的玉笄两端下来垂在耳朵两旁的。

《汉书·东方朔传》有载:“冕而前施,所以蔽明;黈纩充耳,所以塞聪。”,《大 戴礼·子张问入官篇》所讲的“黈纩塞耳,所以弇听也。”,所说的就是充耳。《诗经。国风·卫风。淇奥》有记载:“ 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汉毛亨传;“充耳谓之瑱。琇莹,美石也。”;《弁师》:“玉瑱玉笄。”,郑玄注:“玉瑱,塞儿者。”;按制,天子用的 是玉瑱,诸后用石。充耳的象征意义就是表示天子不能轻信谗言,偏听则暗,兼听则明。由此可知,古代“充耳不闻”的含义与现代的含义是大相径庭的。

及笄年华 (jí jī nián huá)

【解释】:笄:古代盘头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已订婚者十五而笄;未订婚者二十而笄。指少女到了可以出嫁的年龄。

【出处】:《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笄。”

笄是簪和钗的祖宗。最初,上古先民们把披散的头发挽成发髻,可能是用一根树枝或 细骨,后来学会了刮磨雕刻,就制造了”笄“。周朝时,男女皆用笄约发或固定冠帽,固定冠帽的笄被称为“衡笄”,它也是周朝王后的首服,搭配着六服穿着的, 周朝设“追师”一职来掌管王后的首服。六服就是对应天子的六冕的王后礼服。笄是单股的,整体造型简洁,头部有简单的装饰图案,后来改用金、银、铜等金属来 制作,越来越注重笄的头部的雕琢,越发的精美,就演变成了“簪”。

令月吉日,始加元服。

上面说到男子的成年礼是冠礼,那女子的成年礼就是笄礼,与男子的冠礼步骤相同,均要三加三拜。女子年幼时,所梳的发式是梳丫髻为主的,这种发式又称为“丫头”,发展到后世,丫头就成了年轻女子的代称;成年后梳的是丫鬟,等到出嫁的时候丫鬟又要梳成妇女的发髻。

按周制,女子满十五岁,如果许配了人家,就可以举行加笄礼,由主宾为其梳成年女 子的发髻,在发髻上还要束上一根五彩缨线,作为女子已许嫁他人的标志,待到洞房夜方可由新婿解下缨线,束五彩线时,主宾还要在发上插上发笄,并为其取字, 从此便被视为成人,享受成人的待遇,故少女之成年礼称为“笄礼”。倘若到十五岁尚未许配

人家,最迟到二十岁也要举行笄礼,此时的笄礼比许嫁女子的笄礼相对 简朴,笄礼完毕后,女子仍然梳回原来的未成年前的发式,以区别已经许嫁的女子,但是同样享有成年的待遇,包括丧事的规格也是按成年人的来办的。笄礼到明朝 时逐渐式微,后被上头之礼代替。但是大体上还是笄礼的延续。所以以笄来造成语,表示女子已经成年。

[发表时间:2019/7/27 7:13:42]
小船
站长

 
 
中国醉梦娱乐网


0 0 [16楼] [只看作者]
性别:男 状态:离线 小船
头衔:站长
等级:元帅
在线:1614小时23分
经验:135398
虚拟货币:$10943789
人气:101526
发贴:13973
精华:147
金元宝:100003588

汉服和胡服的区别

胡服是古代诸夏汉人对西方和北方各族胡人所穿的的服装的总称,即塞外民族西戎和东胡的服装,与当时中原地区宽大博带式的汉族服饰,有较大差异。后亦泛称汉人服饰以外的外族服装。胡服一般多穿贴身短衣,长裤和革靴。衣身紧窄,活动便利。古代常见胡服有圆领袍、曳撒、高腰襦裙等服饰。

在上古时期,胡人还茹毛饮血的时候,我们的祖先已经穿上华美的服饰,这就是文明与野蛮的区别;
在春秋到战国前期,汉服是宽袍大袖,束发右衽,胡服是被发左衽或者断发文身、紧身小袖,汉服没有合档裤,胡服有合档裤;

在战国后期的赵国,也引进胡服的紧身小袖、合档裤,但是仅应用于军队;

在隋唐,胡服元素之一的圆领元素被广泛应用于汉服,此时的汉服款式除了交流右衽还有圆领(也是向右);其他的襦裙对襟开始普及,合档裤开始普及;

在北宋,汉服与胡服的最后差别就只剩下一个右衽一个左衽,但是到了南宋蒙古人的衣服很多也采用交领右衽。

元代,蒙古人的夹袄、比甲、曳撒被引进汉服;

明后期,出现高领

清初,剃发易服,男装所有从前款式全部消失,全部改穿满洲人旗袍、马褂;女装保留,后期逐渐演变。

汉服:宽袍大袖,交领右衽
胡服:锦衣窄袖,多为左衽

[发表时间:2019/7/27 7:20:31]
小船
站长

 
 
中国醉梦娱乐网


0 0 [17楼] [只看作者]
性别:男 状态:离线 小船
头衔:站长
等级:元帅
在线:1614小时23分
经验:135398
虚拟货币:$10943789
人气:101526
发贴:13973
精华:147
金元宝:100003588

中国最美丽的校服——汉服校服

说到中国校服,大家印象中就是那种宽宽松松的运动校服,总之一个丑字了得。但是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呼吁中国要有自己传统特色的校服,汉服校服就随之推出!

一身素雅,很能培养学生恬静淡雅的气质,更能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当然每个人还是会怀疑春夏秋冬该怎么样穿,或者体育课怎么穿,其实汉服中有很多款式,当然有各种适合各种活动的衣服啦!
幼儿穿着汉服更能见朝气蓬勃的气质,愿每一个孩子开开心心的学习!

大家积极参加踊跃出各种学士服!也许大家不在意这些,但是每个民族应该要有每个民族的印迹,它包括外在和内在,但是现在的人往往忽视这外在表现的一面!

[发表时间:2019/7/27 7:21:52]
小船
站长

 
 
中国醉梦娱乐网


0 0 [18楼] [只看作者]
性别:男 状态:离线 小船
头衔:站长
等级:元帅
在线:1614小时23分
经验:135398
虚拟货币:$10943789
人气:101526
发贴:13973
精华:147
金元宝:100003588

                                                                                                    汉服 汉家衣裳 完整高清版_标清

[发表时间:2019/7/27 7:24:36]
小船
站长

 
 
中国醉梦娱乐网


0 0 [19楼] [只看作者]
性别:男 状态:离线 小船
头衔:站长
等级:元帅
在线:1614小时23分
经验:135398
虚拟货币:$10943789
人气:101526
发贴:13973
精华:147
金元宝:100003588

与子偕行,何惧道阻且长——首届汉服正能量征文比赛一等奖作品

原创: 商曦 
有同袍还记得那位创作了全国汉服征文比赛一等奖作品的初三小妹妹商曦吗?这位才华横溢的小同袍,今年高考获得了河北省文科第541名的成绩,并被四川大学录取。这3年多,小曦一直与我保持联系,其对汉服的热爱、对汉文化的信仰,我相信是历久弥新、愈久弥坚。

 
▲优异的成绩

今天再刊登此文,除了让未读过的新同袍了解,更想让我们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的初心究竟是什么、有哪些?这些年,是否还在坚持?此外,也可供刚接触汉服的新朋友对比心路历程,以期获得启示和激励。

目录

前缘 沉思往事立斜阳
壹 人生若只如初见
贰 当时只道是寻常
叁 长风破浪会有时
肆 星汉西流夜未央
伍 愿我如星君如月
陆 只道此生应不悔
跋 信仰
月曜使檀越之(周渝)评语
兰芷芳兮(杨娜)评语
蕾蕾呼呼(杨蕾)评语
独秀嘉林(汪家文)评语


与子偕行,何惧道阻且长

作者:商曦
2015年首届汉服正能量征文比赛一等奖作品


有一个梦,带我重回汉唐。有一首歌,唱出华夏未央。汉家衣裳,是中华大地上永不陨落的星光。

——题记

前缘 沉思往事立斜阳
终于决定写下些什么,在认识她四年后的今天。

对于年仅十五岁的我而言,四年的光阴几乎承载了我最美好的回忆。沉思往事,一路走来的悲欣交集在我的脸上扬起一道灿烂容光。我苦苦追忆,却再也想不起那时的天空究竟是怎样的色彩,她又是怎样走进了我的梦里,铭记于心的只有当时那个气势恢宏的场景,以及她被我念过千百遍的名字——汉服。

也许,今生的缘分,在很久以前就已经注定了,它让我们以一颗无比执着的心去爱一样东西,不曾厌倦,只如初见。

我想,是爷爷名字里的一个“汉”字,注定了我与汉服的不解之缘。

爷爷名叫商清汉,曾任党校校长、文化局局长、文联主席,并且是当地有名的作家,只可惜,我未与爷爷有过一面之缘。

小时候我经常翻阅爷爷的遗作,偶尔会想,这个“汉”字究竟意味着什么?是汉族、汉语、还是汉字?为什么爷爷的名字里会有这样一个字呢?

奶奶说,这个字是我们民族的象征,我们是汉人。

于是,汉人这个概念在我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是汉族是一个那么普通的民族,我只知道我们说的是汉语,写的是汉字,却未曾想过,千年华夏文明几乎都是我们汉人创造的,并且,我们也有源远流长的服饰文化——汉服。

我在懵懂中渐渐地长大,似乎冥冥之中有一种力量牵引着我,让我看到那片风景。

在我上四年级的时候,爸爸加入了一个学习传统文化的大家庭,也开始让我学习古圣先贤留下来的经典,我最初接触这么多古老的语言和文字,并未感到丝毫的陌生。

我从中看到了中华民族千年文明的缩影,诗书礼易,字字珠玑。原来这些曾经被遗落,被忘却,被人误以为是糟粕的传统文化——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才是我们这个泱泱大国最珍贵的财富,其中包罗万有,无所不通。

我的家庭从中受益匪浅,许多问题都在经典中找到了答案并得以解决,我曾经刁蛮任性的脾气也随之改变。正是从那时起,我感受到了作为华夏儿女存在的价值,从此扭转了一生的航向。

“传统文化确实包含了太多神奇的力量,它可以改变人的命运,使家庭和睦,可以打开人的心结,使人健康长寿。不过,此生我只求能在其中找到心之归宿,它将是我毕生努力的方向。”那一年的除夕夜写下这段文字后,我做了一个冗长的梦。梦里一条金色的巨龙带着流血的身躯冲开乌云,于最黑暗处放出万丈光芒,阳光猝不及防地倾泻,巨龙的身躯渐渐湮灭,破碎的鳞爪化作星火满天。

我惊叫着醒来,脸上分明有泪水流淌。爸爸说过,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仔细想想,如今的传统文化正像这条龙,它能拯救这个世界,以它无私无畏的力量,除非我们背叛,它永远不会离开。

是夜,天空中有雪花飘起,那时我只是个十一岁的孩子,一切缘分才刚刚开始。

壹 人生若只如初见


一生一梦,一片光阴,我只愿记取我们初见的模样。

那年夏天,爸爸从北京的国学基地回来,带回了很多视频资料,其中让我记忆犹新的是祭祖大典的现场——庄严的广场上有乐声悠扬响起,数百人身着长袍大袖的礼服,向中华列祖列宗的牌位行三跪九叩礼。衣袖飘飘,襟带飞扬,每个人的表情都庄严肃穆,似乎凝聚着一种力量。这场景让我生起一种从未有过的敬畏之情,我也在爸爸和许多叔叔阿姨的身上找到了这种敬畏。很久以后我才明白,那就是汉家儿女心中的民族自豪感,数千年不曾泯灭的民族自豪感。

我的目光久久定格在他们的衣服上,那身单薄的衣服为何如此美丽?她究竟意味着什么?她的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我似乎魇住了一般,听到古老的歌在天地间吟唱。

霓裳如梦,襟带天地,那么美好纯真的年纪,我与她,一见如故。

“爸爸,你们穿的是什么衣服啊?怎么这样好看?”

“是汉服,我们汉族的传统服饰。”

“汉族,也有传统服饰?我怎么从未听说过呢?”

爸爸长叹一声:“是啊,从前我也不知道,自从清初那场‘剃发易服’的劫难之后,汉服就渐渐被人遗忘了。如今我们复兴文化,一切又要从头开始。你要记住,汉族的传统服饰,是汉服……”

原来,我们汉人有自己的衣服!不知为何,我忽然激动不已。其实我早就怀疑,一个伟大的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衣冠,是不是还能称其为“伟大”?知道了汉服的存在,我终于不再失望。

“既然我们没有忘记,就一起去宣传啊,我相信这么好的文化没有人不能接受!”我年幼的心中充满了豪情壮志,其实所有人都知道,文化复兴,哪有那么容易?

“汉服……”她的名字在我心头留下了淡淡迷惘。她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剃发易服,甲申之殇。历史的天翻地覆中,她的光辉渐渐隐没。

那日的血色残阳中,我仿佛看到万千铁骑踏碎江山,数百年的风雨冲淡了汉家儿郎的民族自豪感。时至今日,我们已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可悲的是,我们仍不肯接受自己的文化。如今的汉人还懂得说汉语,写汉字,却不知汉服为何物,这是历史的无奈。然而还是有那么多人用自己的努力逆转汉文化的寞落。他们说:华夏复兴,衣冠先行。

我忽然明白,人是需要有信仰的,至少要矢志不渝地热爱自己的民族。从前,我并不以汉家女为骄傲,到那一刻我才发现,我已经把汉文化的复兴当成了毕生追求的梦想,除此之外,我别无所求。

因为它确实给了我生命中弥足珍贵的感动,无论是传统文化也好、汉服也好,无论多久,我都会一直坚持下去,无论何时,我都会选择信任长留。

其实,之后几年里经历的种种艰辛在那时就已经有了定数。韶华荏苒,春秋代序,所幸当时的心愿未曾改变,一如初见。

贰 当时只道是寻常
伫立在车水马龙的闹市街头,我竟感到有些迷惘。这里不是杏花微雨的江南,也不是古意盎然的文化名城,这里只是一个弥漫着粗犷气息的北方城市,是万里长城的起点,昔日汉人与胡人分界的地方,汉家衣裳,真的能够在这片土地上站起吗?我有过彷徨。


然而在不久之后的中秋聚会上,我看到了她的身影,伴着三个女孩温婉的笑靥,如桃之夭夭,绚烂了我的世界。裙裾曳地,广袖飘举,灵动翩然,如诗如画,那是一支舞蹈——《重回汉唐》。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广袖飘飘,今在何方?

原来,仅仅是这样一件古朴的衣裳,就诠释了这天地间所有的美;仅仅是广袖轻挥柳腰一摆,就写尽了人世间的万种风情;仅仅一句歌词,仅足以表达仁人志士的豪情万丈。

我终于发现,汉服,她就在我身边,并不遥远。

着我汉家衣裳,兴我礼仪之邦。气势磅礴的乐曲中,我听到了汉家儿女心中不曾改变的信念——无论天意如何,终是人定胜天!人不仅可以将自己的命运改变,还可以将历史的轨迹逆转。汉唐盛世已去,华夏风骨长存!

怀着这样的信念,我毅然地走上了弘扬国粹的道路。第一个支持我的人,是爸爸在传统文化圈子中认识的第一位朋友——笑彤阿姨。

笑彤阿姨曾多次去北京学习传统礼乐,正是她把汉服带回了秦皇岛。中秋聚会结束后,她对我说:“下一次的汉服舞蹈,由你来演,好不好?”她确实读懂了我的心,我有舞蹈功底,又固执地留着一头长发,不就是为了这一刻吗?

正是这样的机缘,我学会了第一支汉舞《礼仪之邦》,从此之后,大大小小的演出也参加了许多回,我越发觉得这身衣服已经和我融为一体,心意相通。舞台很小,而天地很大,每一次我都觉得我不仅仅是在舞蹈,而是在饯行作为汉家女的使命:让汉服,光耀人间!

后来,笑彤阿姨不顾人们的怀疑和反对,在山海关为她的朋友举办了汉服婚礼,并让我当了侍女。其中那些生动的细节历历在目,由于篇幅有限,就不再细数了。让我和笑彤阿姨都很自豪的是,这场汉服婚礼上了当地的晚报,这是秦皇岛前所未有的事情。我终于实现了为汉服正名的心愿,而笑彤阿姨,在宴会结束后,还在三伏天的炎炎烈日下搬运道具,十分操劳。然而对每一位客人或是参与者,她都报以幸福的微笑。

亦有人问她:“为别人做这样一桩赔本的买卖,真的值得吗?”

她说:“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不是唯利是图的民族。成就别人,牺牲自己,正是我应该做的。”

想来真的很艰辛,我们这个大家庭乃是热爱传统文化的朋友自发组织,每一次演出购买服装道具的费用都由笑彤阿姨一人承担。她就是这样坚持不懈的人,默默地奉献,只是为了成就秦皇岛人复兴汉文化的梦想。笑彤阿姨,我可不可以亲切地称您一声同袍呢?您已年近半百,却仍以年轻人的精神奋斗在文化复兴的道路上,在此由衷说一声:谢谢您了!

两年的光阴在憧憬中度过,我仍记得每次演出结束后换下汉服时那份不舍,我年少的心中产生了更大的疑惑:为什么汉服的美仅仅展现在舞台上?为什么没有人做表里如一的汉人?我认为汉服就应该像汉语,汉字那样,成为汉人生活的一部分。她要走向未来,而不能尘封在过去。

二〇一三年十月,我拿着参加各种比赛得来的五百元奖金来到爸爸面前:“爸爸,我要穿汉服!”我终于开口。

爸爸听了先是一怔,然后微笑着点了点头:“我早知道你会说这件事,不过奖金是你辛苦挣来的,留着以后再花吧,反正你也要过生日了,这次爸爸给你买,好吗?”

“不。”我执意要用自己挣来的钱,“这是我的梦想,当然要用自己的努力来实现。”

我长舒一口气,揉了揉因熬夜而酸痛的肩膀,却心安地笑了,没有什么比实现梦想更有意义,我一直累并快乐着。

第一套汉服到手,正值我的十四岁生日,我激动地穿上她走上街头,在十一月已经寒冷萧瑟的海风中欢快地呐喊,幸福得像个傻子。

我在激动的同时清醒地意识到,汉服,已经成为我唯一需要用努力来争取的东西。大概不会有人知道,在围棋比赛前的每一个夜晚,我是如何用一张张棋谱熬红了双眼,又是怎样在同学们嬉戏打闹的氛围中,一个人笔不停挥地写着稿子……只为了,和梦中那件美丽衣裳,日日相见。

不知不觉中,我从一个不爱学习的学霸变成只顾学习的学霸,只有我自己知道,这一切都是在为梦想打拼。最终我实现了汉服梦的第一步,在学业上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皆大欢喜的结果,终于在我心中落下一个铭印——

梦想与现实的距离并不遥远!

民族自豪感是一种正能量,爱上汉服只会让我们变得更好!

为汉服做出的努力于我而言或许很艰辛,我只是个十几岁的孩子,还要背负着重重的担子往前走,而她就是黑夜尽头的一缕曙光,时刻牵引我努力前行。汉服,同袍,相信我,也相信你们自己,我们会携手走向光明,一定会的!

叁 长风破浪会有时


后来,我突然发现,只有我喜欢汉服是不够的,我想要更多的人,更多更多的人喜欢,想要全世界的人都喜欢。于是我开始和她形影不离。我习惯了在众人的目光中踽踽独行,穿着她走过大街小巷,尽管那一身衣襟已不再新鲜,但在我心中,她仿佛占尽天地间的光华,让人无法无视般耀眼。而我,就在她的光华中,渐渐长大。

目睹了我这几年变化的人,大概都会有些惊讶,从前我是那样孤僻懦弱的一个孩子,而今却愿意和大家在一起,愿意主动和别人讲起汉服的故事,甚至学会了自己挣钱攒钱。

“小兔长大了,不是原来那个只会疯玩的小兔了。”爸爸妈妈如是感慨。原来人有了信仰之后生活会变得如此简单,每天看书写文做功课,穿汉服上街溜达,除此之外心无旁骛。传统文化是教人闲庭花落,细水长流的,它让我们更有勇气面对这个浮躁喧嚣的尘世。

“和你同龄的人当中,有这样清晰而深刻的梦想的人并不多,就连那些大学生,问起他们的梦想时也总是一脸茫然。”一位大学导师如是赞许。也许正是我孤注一掷的坚持得到了别人的认可。在这个北方的小城市,我大概是把汉服文化融入生活的第一人,但我一定不是最后一人,有了这样的想法,就不孤单了。

闲暇之余,我会去山海关古城中走走,在这个记取了清兵入关,记取了汉家儿郎盛衰荣辱的地方,看着人群纷杳走过。追忆起数百年前那场风雨洗礼,此时的心情不是纪念,而是祭奠,祭奠的不是当年那些爱国志士的亡灵,而是当今的汉人普遍麻木的灵魂。

——关于汉服,各种各样的声音在耳边响起。

“穿成这个样子上街,也不怕被当成日本人?”总有人对我的热情泼冷水,我不在乎。

“你是玩cosplay的吧?是小龙女还是白娘子呢?”每一次都有人指指点点,或是当面发问。对于这种问题,我只是轻描淡写地付之一笑。

可是若有人问我:“你是朝鲜族的吗?”或者“你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是汉族人!我身上穿的,是我们汉人的衣服!”我就不信,他们对待自己民族的服饰文化会竟麻木至此!如果真是这样,我愿不遗余力地把他们唤醒。

此时自豪而激动的语气往往使对面那人不由自主地点点头,若是有缘,我会把汉服的故事讲给他听。两个人在夕阳下驻足,说起沧桑的史话,这样的机会并不多,却让我倍加感动珍惜。

更多的时候,是我一个人站在苔痕斑驳的城墙边,看着川流不息的人群中那一道道麻木的目光从我身上一扫而过,留下的是惊奇,迷惘,还有不解。

为什么,他们不但不支持,还要诽谤我?

凭什么,明明不是汉服的错,他们还要咄咄逼人?

我发现,尽管我已经很努力了,似乎所有人都知道我喜欢汉服,却没有更多的人和我一起喜欢。我不知如何解释,亦不知如何面对连自己的民族服饰都不认识的他们。尽管传统文化已经断了四代,我不能怪他们,可是,仍觉得心痛。

“生起民族自豪感并不容易,也并不是每一个汉人都有福气接触传统文化,我不求同胞们都能认可自己的文化,我只想让每个人都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我不忍心看到他们迷茫空洞的眼神。”两年前我在不为人知的寂寞中写下这段话,也不曾想到两年后的今天,这个小小的梦想会遍地开花。

在那些天高云淡的秋日,晨钟暮鼓声里,我常常一袭青衣,一把长剑,来到大悲院前,远远地听师父们诵经的声音。这里只有进香的客人和竹杖芒鞋的僧人,他们大都忽视我的存在。似乎惟有如此,才能在众人目光的焦灼中寻得仅存的一点闲情雅致。

却有一天,有人举起了我身旁的汉剑,我蓦地一惊,却是一个慈眉善目的老爷爷。

他看了我一眼,说:“不错,是汉服。”

我的内心惊起一阵波澜,我仿佛听到了冰河破碎的声音。他拔剑比划几招太极剑法,三斤重的宝剑在他手中举重若轻。他微微一笑,把剑还给我,说出了让我铭记至今的一句话:“此事不在心中念,但须躬自脚下行。”

——此事不在心中念,但须躬自脚下行!

我深深地鞠了一躬,看着他走向夕阳的余晖,转过街角后不见踪影。我仿佛置身于梦境之中,伫立良久。确实是这样,文化复兴是需要付诸行动的,否则,即使心力交瘁也无济于事。就像这把宝剑,如果只是一个饰物,就失去了它本应展露的锋芒。我需要行动,走得更远!做得更多!我不能踯躅不前,因为上天给我的时间只有这么多。

那一刻我甚至以为他是上天派来的使者,以一个陌生人的身份,唤醒了我心头的豪情壮志,路要从脚下开始。我不再逃避冷酷的现实,不再逃避那些崇洋媚外的人看到汉服时那种薄凉的表情。我清醒地意识到,汉服不仅要穿在身上,更要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上!她不是使外表光鲜的工具,而是使内心充盈的灵魂。那些为了虚荣而伪装外表的人,他们对文化并非真的热爱,我们是同袍、是战友,是在共同奋斗而不是在娱乐!

文化与大爱共同传播,外在与内涵共同传承。这才是同袍们应该做的事,我说过人是需要有信仰的,而汉文化,就是同袍心头的那座灵山塔啊!有了它,莫向灵山塔下修!

我不再犹豫彷徨,尽管我只是一个初中生,我也要用所有的方式,尽一切的可能,让汉服、礼仪、仁爱这些词语驻进每一个有缘人的心中。相信到那时,文化复兴已不再是梦。

在爸爸妈妈以及众多爱心人士的帮助下,我开始每天去为别人做一些事情,先是捡拾垃圾,清扫无人管理的街道,在社区的黑板上办一些国学内容的板报,然后是去周边各地的敬老院和孤儿院义务演出,我还把所有不穿的衣服捐给了藏区的贫困儿童。现在我的衣柜中只剩下两种衣服——汉服和校服,被朋友戏称为“梦想与现实”,我莞然一笑。

这些事情于我而言,只是实行那句古话“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而已,惟有怀着安抚众生的心去行动,我才能在举步维艰的境地中铺开一条路吧。对于传统文化,我深信不疑。

这一年以来,身边的一切都在悄然变化:人们不再用凌厉的目光审视我,不再说我穿的是奇装异服,而是关心我为大家做的事。扫街时,常常是灰头土脸,一身短打也弄得脏乱不堪,我却释然一笑:“‘扫径迎客蓬门开’,这才是生活!”正所谓“相由心生,境随心转”。当今年夏天我再走出家门时,听到的声音已经截然不同了。

那天在市内的一个路口等红绿灯,一个八九岁的小女孩坐在电动车的后座上,看到我之后激动地说:“汉服!”仅仅两个字,就让我受到了莫大的鼓舞。既然这么小的孩子都知道汉服的存在,那么她的复兴可以说后继有人了。

甚至,我在海边遇到来自家乡的旅游团时,有许多人认出那是汉服,然后激动地跑来与我合影。

甚至,同学们都被我的热情打动,经常送给我一些簪子和发带,陪我去公园宣传,还商量着要不要在班里成立汉服社。

还有,演出之后经常有孩子缠着我,让我把汉服的历史讲给他们听。我在练功房里看着镜中自己略微憔悴的容颜,突然觉得这一切都没有白过……

朋友送给我一个七彩的许愿瓶,我微笑着告诉他,我的心愿只有一个——有朝一日同袍们乘长风破万里浪,冲破云雾直抵光明,让汉服在中华大地上真正地站起,千秋万岁,不再泯灭!我始终相信,那一天不会太远了,至少在我有生之年可以看到。

肆 星汉西流夜未央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星星之火,永世相传。

我是一个极少上网的人,所以直到今年春天,我才来到汉服吧——这个同袍们共同建设的家园。我终于知道原来有那么多人都在喜欢汉服,我不孤单。我很开心,然后很开心的仰望吧主、看文、发帖不带格式……我想自己并不是新人,作为热爱汉服文化的汉家女儿,来到这里的我不过是故人归矣。

由此便多了一份亲切感,最让我震惊的是,汉服吧居然在短短的几年中发展到几十万人,终于,要长风破浪了。

于是每天上贴吧潜水成了我的习惯,我每天都能看到和我一样的你们在努力,自己也信心倍增,就像肖先华老师走黄河时说的那样:“我不是一个人,我的身后站着整个中华民族。”

我的身后站着你们,所有热爱汉文化的同袍,有你们的支持和陪伴,我永远都不孤单。

不忘初心,笑对风浪,信心不变,希望不灭。

汉服的美丽,就在于她生生不息的灵魂,在历史的风雨中屹立不倒。数千年前,有人用她造就了传奇的史话;数百年前,有人为她舍生取义;数十年前,有人为她扼腕叹息;到了今天,有人为了让她重现光芒,不惜献出自己的一切。不要说我们太过痴狂,因为我们是汉人,一人一衣是最忠实的依靠,我们不能没有她。

大部分同袍就是因此才走到一起的吧,每天穿着她“招摇过市”,也不顾别人的目光,只和身边的伙伴谈天说地;去景区周边的店里搜集簪子和绣鞋,看着琳琅满目的旗袍,只是默默地祈祷,有朝一日也能看见她的身影;在每个深夜和凌晨与那些未曾谋面的朋友隔着电脑屏幕遥遥相望,彼此鼓励……

这四年来,同样被很多至美至善的东西打动过,但却没有一个事物能够像汉服一样鲜活,一样刻骨铭心,像汉服一样固执地活在我心里。那种爱就像藤蔓一样,在深夜哭泣的时候包围着我给予我保护和安慰,在无力前行的时候搀扶着我做为依靠和动力,而在有些时候又会因为执迷与依恋成为最致命的弱点和束缚,使人患得患失,裹足不前。

我就曾经因为执迷与依恋,在原本不值一提的事情上栽了重重的跟头,情深不受,执迷难戒,这一路注定是悲欣交集。

听说五月份学校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我特意准备了一支汉舞,想通过表演的方式,让汉服走进校园,这可能是我初中生活中的最后一次机会了。我之前练功很努力,还瞒着家长和同学,买了一件汉服舞衣,想要给他们一个惊喜。一切能做的我都做到了。然而,四月底我因为身心俱疲患上了严重的感冒,一直卧病在家,没有去上课。

直到有一天,舞蹈队的同学突然打电话给我:“雪卿,明天海选,你能坚持吗?”

其时我正发着39度的高烧,但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并谎称我的病已无大碍,当天下午我就一个人溜出去到邮局去取那件寄存已久的舞衣,信心满满地期待海选。

可是到了第二天,我才真真切切地明白什么叫举步维艰。

昏昏沉沉地睡了一上午,我挣扎着起床,浑身像是被抽空了一样。真的,当时只有一个念头支撑着我:我要参加比赛,通过海选,然后登上学校的舞台。可是当我梳洗完毕准备冲出家门时,才发现外面下着雨,看来,并不是我所想的那般简单。

“你的病还没好,又要出去干什么?”妈妈拦住我。

“我……我们舞蹈队新招了学员,我们这些老队员也要去报道一下,我…很快就回来……”我语无伦次地解释一番,终究是很仓皇地“逃”了出去。

我几乎一口气跑到学校一楼的音乐教室,里面等待海选的同学济济一堂。在那种紧张而压抑的气氛中,我十分无助地想:怎么办?如果我的身体不允许我做高难度的技巧动作,是不是只能放弃了?

我突然听到老师叫我的名字,就穿着鲜红的舞衣走上场,我听到了礼节性的掌声,还有同学和评委惊呼的声音。确实,那次的海选中古典舞是有的,却没有一个人像我一样穿着汉服,没有人像我一样把她看得那么重要。

“这不是五班的那个谁吗?留这么长的头发……”

“听说她学传统文化,天天穿汉服上街,真是个怪人。”

“别看这样,人家学习好,考过年级第一,人缘也好……”

又不可避免地听到各种闲言碎语,必然的,我的心并没有为之所动。

然而我却狠不下心来难为自己,我犹豫片刻,在脑海中搜罗了一遍U盘中所有的音乐,然后告诉老师,不是《爱莲说》,是《礼仪之邦》,她奇怪地看了我一眼。

于是,我拖着酸软无力的身子跳完了那支简单的舞蹈,没有用任何的技巧,也就意味着放弃了之前所做的种种努力。一曲终了,我还没有从那种眩晕的感觉中走出,险些摔倒。

“这就完了?”我的舞蹈老师用一种不可置信的眼神看着我,“任何技巧也没有,我不知道你是怎么想的,你认为艺术节上,可能有这样的表演吗?”

“我不是不会技巧!”我有些焦急地反驳道,“我的病真的很重,做不了那些动作。再说,只用技巧的有无来衡量舞蹈表演的好坏,这是对舞蹈的亵渎!”

其实话一出口我就意识到不对,我竟然把以前那种咄咄逼人的风格带到了海选的会场!那个时候的我还是很傻,一心只求结果。

而老师一向了解我,并没有责备我的失礼。她说:“你的病不是好了吗?昨天就有人告诉我了。如果没好,就不要勉强,我承认你跳得不错,可是为了你的身体,还有演出的质量,这次我们要严格地评选,知道吗?”

于是我二话没说,连衣服也没换,就径直冲进了雨里。任鲜红的裙裾被雨打湿,不知为何,我一直脆弱地流着泪。回家后,妈妈气愤而心疼地数落了我一顿,爸爸却说我太懦弱,挫折是难免的,根本不值得哭。

当时我还在想,如果我没有退缩,而是拼尽全力一搏,结果会不会有所不同?其实,只是想起时有些不甘罢了,我没有失望,也没有后悔。抚摸着那件红色舞衣,我想我总算是为她流过泪了。在风雨如晦的天空下,她与我相依走过。

正因为维护她的尊严是我的责任,我才没有当着大家的面和评委老师闹翻,我心中的汉服是神圣美好的,她不容许任何人玷污亵渎,包括我自己。

从此,不求有结果,不求永远,不求曾经拥有,

甚至不求被认可,只求在我最美的年华里,遇到她。这样已经足够。

伍 愿我如星君如月

“波澜壮阔,死生何惧,梦回汉唐,黯然神伤。汉家霓裳五千载,何以今凋敝?非时过境迁,是人心涣散,衣冠不复,礼乐难兴。今我汉家后裔,闹市街头,袒胸露臂,堂前阶下,进退无礼,成何体统哉?吾等观之,皆痛心不已!立志复兴华夏,盖以衣冠先行。外正衣冠,内正人心,此乃同袍之责。今日不利,亦无畏哉。来日方长,不可计较眼前得失。吾自勉曰:虽不能至,但以此心长寄!”

我安慰自己,写下这段鼓励的文字,原来,带着眼泪的微笑,也是一种幸福。

为她伤过、为她痛过、为她流泪,汉服啊,其实这世上没有值与不值、会与不会,只有肯与不肯。数百年前,有人为她洒下热血,那么我做的一切,是不是太渺小了?

仔细算算,这几年下来,认识了很多很多像我一样的同袍,会微笑着告诉我,雪卿,很高兴认识你。

知道么,其实最高兴的人,是我。

尽管,曾经被那么深刻伤害过,也曾有过困惑、有过彷徨、有过不安、有过怯弱,却从来,不曾后悔。爱这个字太沉重、太郑重、也太累,所以此生,只有汉服担得起这个不平凡的重量。

寒假时我曾发誓说今年暑假要穿着汉服去远行,这次我没有辜负自己的梦想,也没有辜负自己的学业。在七月和八月之交,我终于走出了这个弹丸之地。

原来开心只是这么简单。当我翻着精美的古风杂志看到汉服的靓影时;当我飞快地骑着自行车去买火车票时;当我神色匆忙而又煞费苦心地打点行装时;当我匆忙地赶到站台而火车还未启动时……那种满怀期盼的心情,就是幸福!只因,一路有汉服相伴。

在昆明湖边,看落日熔金,波光粼粼;

在故宫皇城,舞千年风雅,重回汉唐;

在古老的城墙上,大声喊:华夏,盛世未央!

在爸爸曾去过的那个山谷,稽首顶礼,望贤思齐……

记得,南湖岛上有一个大叔问我:这是什么朝代的衣服?我说:这是汉服,我们民族的服装,不分古今的。他很开心地说终于找到汉人的衣服了,还说自己也要做一身来穿。

十七孔桥上有一位工作人员问我:你是不是搞艺术的?我说是啊。他就同我解释说颐和园正在招聘有文艺特长的人,还问我要不要找工作。我很激动,不过还是告诉他我只是个初中生。我想在那千千万万的游客中,他之所以问我这个问题,是因为被这身衣服吸引了吧。后来我很高兴地和小伙伴们嘚瑟:我不找工作,反倒是工作来找我!呵呵。

我去圆明园时,荷花开得正好,同行的伙伴们一个个举着单反相机走向荷花塘。我却在废墟之间久久徘徊,抱着一根残缺的石柱,静静地流泪了。传统文化,经历了多少风雨啊,没有一个封建王朝不会遭遇覆灭,今天,汉人重拾这片江山,希望传统文化再也不要受到误解和伤害了。愿梦里那条巨龙能拾起破碎的趾爪,重新光耀人间。

忆当年,易主的是江山,改变的是社稷,不变的是传承。我们没有忘记汉文化,那么她终有站起的一天。

一路走来,汉服给了我太多惊喜,太多感动,太多太多不可磨灭的铭记,点缀了我本来平淡无奇的人生。对于很多人来说,她只是尘封于史册的一件衣服,对于我来说,她却是我的过去、现在、未来中最重要的东西,她是我正在燃烧着的整个青春。

汉服,汉文化,你孕育了千秋万代的汉家儿郎,成就了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此生,盛衰荣辱,请让我和你一起承担!

初三的第一次月考来临,走出考场的瞬间,我望着碧蓝色的天空,和满天绚烂的阳光,轻轻地扬起嘴角。为了她,我一定不负众望。

果然,那次语文考试我拿下了年级第一,我的作文被当成范文传给初三各个班。

其实,最让我高兴的不是成绩,而是那篇年级最高分的作文——我写的,是汉服!

看吧,当初那么艰难的路就在我的笔下轻而易举地铺开,最终,上天是公平的,它让我以这么光荣的身份,实现了我曾经没有完成的梦想。也许,是我的真诚让我通过了考验,文字的力量,比一场演出更加深刻永恒。我不知这是不是天道酬勤,这么多次考试的作文,我写的都是她,也曾经失败,只是不曾放弃。

即使曾经被误解被埋藏在那样漆黑的夜,我也知道,光明和黑暗往往是朵两生花。后来我想,若不是因此去那般努力的维护,又怎么有今天那样满满的回忆,弥漫着苦痛与欢乐?是了,便让我铭记你们陪我面对的这个事实。

汉服,在未来的道路上,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

陆 只道此生应不悔


或许我真的什么都做不了,但是至少,我还在尽自己的全力,爱她。

哪怕微不足道,哪怕渺若尘埃。如果我所写的每一篇文字、跳的每一支舞、唱的每一首歌,能够为汉服这个光辉的名字,在青史上留下一缕墨香,便是三生有幸了。

所以我一遍遍告诉自己,告诉自己,不要哭,要微笑,我的泪,要留给汉服重新崛起,同袍喜极而泣的那天。

不知不觉间,竟真的,与她一同度过了那么漫长的光阴。我这刚刚开始的生命里将近五分之一的时光,都有她与我同行,很幸福,是不是?

还记得三年之前,我倾心于她的灿烂容光,景仰她的源远流长,我用柔美的舞步记取她的模样,让她的光芒在舞台上绽放。不知道什么是伤害,只想用心去爱,我用一颗虔诚的心,去为她做我所能做的一切。

还记得两年之前,我不甘心地换下舞衣,天大地大,她将何去何从?我第一次用自己的心血,争取对她的爱与希冀,那种民族自豪感,在我心头生生不息。

还记得一年之前,我在作文本上第一次写下“汉服”两个字,被语文老师叫到办公室,而原因竟然是——她和我一样喜欢汉服。我默默地争取,用一种最平和的方式,只是,我始终没有放弃……自始至终,从未改变。

四年来,一如既往地喜欢汉服是因为——她覆盖了我几乎所有的记忆,并填满了未来中所有称之为梦想的东西。这所有的经历使我脱胎换骨,甚至想不起遇见她之前的样子。她不仅仅是一件衣裳,而是一个世界,让人沉浸其中,共享所有的喜怒哀乐。这与所谓的“不现实”不同,因为在汉服的世界中,或者说将汉服带入你的世界中之后,所经历的每一次欢笑和哭泣都会令人更有勇气去面对那个现实并且残酷疯狂的世界。同时,令人可以用更加温柔的方式去享受岁月中那些沉浮与颠簸。而不是在抱怨现实中老去,或在功名利禄中疲于奔波。

这些年,她一直站在光影交错的地方,一步光明,一步深渊;她一直站在众说纷纭的风口浪尖,一遍遍被人质问:穿汉服,是复兴还是复古?爱她的人一次次为她辩驳,别有用心的人一次次诽谤。这些伤、这些痛、这些无奈,最终化为四个字:无怨无悔。

我始终听见那如梦的衣裳,在漫天阴霾里猎猎飘飞,舞出这天地间的绝响。

从我认识她的时候起,便开始握紧手中那支纤细而沉重的笔,尽自己所能,描绘梦的斑斓色彩,亦让汉家儿女的那段传奇,永远地续写。从我认识她的时候起,就开始用稚拙的舞步,尽自己所能,舞出她的惊世光华。

原来呵,自己对文学及舞蹈的一切热爱和执著,最初的原因,竟然只是一个孩子,单纯地想用自己手中单薄的笔、稚嫩的舞步,为心爱的汉服正名,让汉人重拾失落的美好。

所以哪怕只是沧海一粟,我也想为汉服做我所能做的一切,也许多年以后,我们的记忆会模糊,但是汉服将永远存在。我们就像繁星,在最漆黑的夜也能绽放光明,虽然彼此可能距离遥遥,但会互相守望到永远。

愿这样点点的光亮,无论是四年之前,还是四年之后,都照亮着我小小的一方天。

汉,服,这两个字包含了太多太多。

无悔的爱,无须理由,不必多言,只因为,我们都是汉人。

比邻,天涯。

同袍们要做最好的自己,每个人都能创造奇迹。忽然之间,便想起在一篇文章里用过的一句话一一

不放弃该放弃的是无知,不放弃不该放弃的是无畏。

那么,我将永矢弗忘。将来的这条路,无论风霜雨雪,我都要执著地走下去。无畏,无怨,决不后悔!

跋 信仰

我认为一直喜欢一样东西,是世界上最简单也最困难的事情。喜欢或者加深成为爱的那种感受,交错在过往与未来之间,编织悲欢离合,我们很容易喜欢上一样东西,没有理由,不求结果。

然而,你真的试过用经年累月的时间喜欢一样东西吗?从未厌倦,仍如初见。

很多人都没有,就像一个友人曾问我:你为什么会这么喜欢一件已经过时的衣服?我回答说:大概就像我们不一定拥有最伟大的父母,但是我们会一样爱他们。

当一个事物在我们心里,永恒就可以穿越生命的尽头。这种俯仰天地、光耀人间、了脱生死、穿越轮回而生生不息的执著,就是信仰。所谓信仰,并不是一个玄之又玄,可望而不可即的东西,它不一定与宗教有关,却与我们的血脉紧紧相连。凡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我们都竭力去维护、去传承、去发扬光大,这应当是所有华夏同胞的信仰。

信仰,可以衍生出许多至美至善的情感——桃之夭夭的欣喜、青青子衿的期许、与子同袍的壮烈、死生契阔的执著……这些情感会让我们变得愈加单纯。

汉服,教人仪态端庄,进退有礼。

汉服,教人优雅高贵,仪态万方。

用佛家的话讲,她是表法,穿在身上,无需多言,就知道你来自礼仪之邦。

用道家的话讲,她是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不需用征战或刑罚,简简单单一件衣裳,就让人们懂得守礼。

用儒家的话讲,她是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广袖峨冠,右衽深衣,裙裾曳地,无不使人活得庄严、朴素、纯洁。

难道这些,还不足以称为信仰吗?这是中华民族屹立千年之所系啊,黄帝留下了他的衣冠,使人世代景仰,衣冠,从始至终都是那么重要。

华夏衣冠,作为同袍们的信仰,必将风骨长存。

我长久地期许着,愿汉服重现往日的辉煌。同袍们,请记得,在同一片土地上,同一片天空下,有一个孩子在用自己的努力,以笔为剑,和你们奔赴同一个战场,让你们知道我身上的炎黄血脉,至今还滚烫而生生不息地流动着。

……

炎黄初祖,垂衣而治。华夏有汉,汉家有衣

祥龙被雨,芳德永继。霓裳如梦,襟带天地

广袖飘举,天下睥睨。飞鸿一曲,衷心不已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今我来思,见贤思齐

死生契阔,有梦如昔。维子之故,永矢弗忘!


月曜使檀越之(周渝)评语

文章温暖拥有正能量,以自身为出发点,写出了不同的感受与思考。难能可贵的是,小小年纪的妹妹能够拥有看待世界正确的眼光,也拥有这么强烈的责任感,深深感动了审稿人。文章虽然没有华丽辞藻,但是朴实且发自内心的文字深深烙印在脑海中,超乎了同龄人该有的理智和决心。好文!如果可以,此文我给特别推荐+特别提名!
兰芷芳兮(杨娜)评语

文章结构好,而且每段的主题很鲜明。
蕾蕾呼呼(杨蕾)评语

如果不是作者的自述,无法想像如此流畅优美的文字是出自一个十五岁少年之手。作者的语言表达极到好处,既充满华采,又饱含深情,在娓娓的叙述中,对汉服深厚的感情跃然纸上甚至要喷礴而出。文辞美,内涵深,实乃本次征文的惊艳之作。
独秀嘉林(汪家文)评语

这是一篇令人眼前一亮、感动得要多看几遍的好文章,结构分明,感情真挚;作为一名初中生,作者的语言显得比较成熟,见识与思想也不可谓不深刻;而最为难得和令人感动的,一方面是小作者文字中表现出来的对汉服和民族文化的归属感、自豪感和深切的热爱,这种情感能直接增添和鼓舞读者对民族未来的信心,另一方面是以汉服激励自我、追求进步和成长的精神劲——这种精神劲在大学生和成年人中尚且稀少和宝贵,更何况是初中生呢!

很显然,这里面也有父母熏陶影响的作用,向小作者的爸妈致敬!

当我知道此文是你独立完成,小作者更令我敬佩,你理应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最后祝愿你学业进步,早日成才!用作者的话与大家共勉——

不知不觉中,我从一个不爱学习的学霸变成只顾学习的学霸,只有我自己知道,这一切都是在为梦想打拼。最终我实现了汉服梦的第一步,在学业上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皆大欢喜的结果,终于在我心中落下一个铭印——

梦想与现实的距离并不遥远!

民族自豪感是一种正能量,爱上汉服只会让我们变得更好!

[发表时间:2019/7/27 7:43:18]
小船
站长

 
 
中国醉梦娱乐网


 19  1/1 1
快速回复主题:“华歌杯”古冶区首届中小学汉服文化知识竞赛读本
按此举报本站违法信息
网站备案号:粤ICP备08000330号
顶部